不過什麼事情都是多麵性的。還彆看這麼支應著四麵八方,夠讓人上火著急的。可這種情況下,也有讓洪衍武頗為欣慰和舒暢的幾方麵。
第一是如今有邊建功的幫忙,可頂了大用了。
這個月這小子的車完全就讓洪衍武給包下來。每天下午拉著洪衍武和陳力泉四處跑。
這樣,不但免除了攜帶大量現金的不便,節省了洪衍武的時間和奔波之苦,連拉貨取貨都特彆方便。也降低了大街上碰上熟人的可能。
邊建功這人還可靠,知道洪衍武倒騰東西就夠了,其他絕不多問多說,就老老實實車裡等著。甚至還能在邊大媽麵前幫忙周旋呢。
當然,他本人乾這個也劃算。洪衍武絕不肯虧待朋友,給的錢全是外彙券,大家都高興。
第二是洪衍武買的印石字畫,用外彙券是難以想象的劃算啊。
要知道,工藝品是當時為數不多可以劃價的商品,店裡本身就有一定自主權。上麵又有外彙政策,用外彙券和人民幣買東西根本是兩回事。而且現在洪衍武還跟好多店員熟悉了,暗中許點好處拉攏拉攏也就成內應了。
這樣裡應外合加上購買量巨大,洪衍武居然能用六十塊外彙券買到店方開價一百元的東西。他過去費儘口舌才能打個九折,這麼一比可太值當了。
裡外裡刨去所有成本,他光把東西買到手,就已經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利了。那還不可勁兒招呼啊?
第三呢,有關外彙券弄到手後怎麼再倒騰出去,洪衍武的思路也完全正確。
他用外彙券做介質,把“友誼商店”當成貨物批發站的決定,簡直太明智了。
和買工藝品是同樣的道理。由於“友誼商店”承擔的外彙任務不斷加碼。在上級領導給予的壓力下,從未動搖過的商品定價就像工藝品商店那樣出現了缺口。
為了確保完成任務,商店領導暗自給櫃台人員一個政策,說如果顧客確實想買又為價格猶豫,那麼服務員就可自主把價格調低一些。
這個折扣極限大約是百分之十。而如果購物金額超過一定數目,還可以更低一些,最低能到百分之二十。
這樣就是說,像洪衍武這樣嘴管用會侃價的。光靠這個“潛規則”,他就能有百分之十三的利潤了。
可這還不算完呢。買了還有一賣呢。
“友誼商店”裡那些稀缺貨物,全是較高質量、較高消費的緊俏奢侈品。對那些沒有外彙券的人吸引力太高了。說夢寐以求是實事求是,說讓人都快想瘋了也不算誇張。
因此洪衍武倒騰出去的貨就是賣方市場,搶手至極。加價銷出去絲毫不成問題。有的時候甚至是無心插柳,甚至是閃電速度。
比如說有兩個山東的采購員想買兩台黑白電視,洪衍武從“天橋劇場”提了庫存直接就把電視送去了。
沒想到和倆山東人一見麵,他們又看上洪衍武和陳力泉腳上的尖頭皮鞋了。問這鞋能不能搞來些。
那正是洪衍武他們在友誼商店裡買的,外麵沒這麼漂亮的樣子。洪衍武就按商店官價又加了百分之五十報價。
沒想到這麼高的價錢,倆山東人壓根沒猶豫,張口就要三十雙。還問他有沒有什麼時髦的女鞋。
結果除了兩台黑白電視,這倆山東人最終從他手裡又買了五十雙男女皮鞋。合著皮鞋錢比兩台電視都貴,花了一千六百多呢。
所以這種交易的厚利裡麵,最關鍵的地方除了賣的東西好,還存在一個很精妙的算術問題。
打個比方,洪衍武可以用八十塊外彙券能買到商店裡標價一百塊的東西,然後再按一百四十元高價賣給彆人。這就是百分之七十五的利潤。
如果減去給“小媳婦兒”的過手錢、車馬費、旅館房間,還有拉生意那幫小子的提成。仍然能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利潤。
這就是說光賣這批皮鞋,洪衍武就掙了六百塊。
比那些普通黃牛,黃蜂一樣地忙碌於倒騰外彙券,從中隻賺百分之十幾的利潤,掙得多得多,而且還好銷。
要是洪衍武再狠點呢,把八十塊的東西賣到一百六,毛利可就有整整一倍了。
所以彆看是一樣的外彙券,但卻是不一樣的境界啊。
這世上,有人窮儘一生掙錢養家,有人卻能坐地生財輕易生發。差距就在這兒呢。
儘管仍舊是“術”的境界,但洪衍武靠自己的精明算計,一步就站在了比大多數人都聰明的位置上。這種成績可不是隨便一個人“重生”,然後照搬曆史經驗就能實現的。
如果客觀地來評價他的手段,其實已經完全脫離了“票販子”的範疇了。實質上他搞得生意要高級許多。
如果比較恰當的描述一下,應該是——“暫時壟斷性的奢侈品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