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登堂入室(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3685 字 2024-03-27

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現在的人幾乎沒幾個知道,京城鋼筋水泥的建築一棟棟拔地而起,最早就是始於前三門地區的改造工程。

1976年,以解決首都職工缺房問題為目標,在東起重文門,經前門,西至宣武門的馬路南側,全程五公裡,分為八個區段,占地二十二公頃的範圍內,京城開始了曆史上第一次高層住宅樓群的建設。

這上萬套住房,也是首都第一次大規模采用大模板建築體係,工業化施工的一次工程建設。

隻是由於當時工期很緊,又缺乏成街統建的經驗,而且是在受“運動”嚴重乾擾,國民經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進行建設的,前三門大街的建設工程有許多地方考慮不足,最後留下頗多遺憾。

比如說,保溫和施工質量都比較粗糙。又如整條街沒考慮縱深問題,隻考慮了沿街“一層皮”的規劃。再如糧店、副食店、中小學、托幼這些配套設施始終也未能完全。

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第一例首都改造的樣板工程。由於得到國家上層高度重視,頻繁過問,前三門工程無論是在建築材料的配置上,和建築標準的規劃上都是當時的最高標準。

像住宅麵積,就是按照當年京城甲級住宅要求,每戶建築麵積五十二平米進行規劃設計的。而且由於多層住宅使用了電梯和增公共走廊,最終確定每戶建築麵積達到了五十五平米。

至於從使用功能上,不但有公用的電梯、獨立的廚衛、鑄鐵的暖氣片、能曬到太陽的露台,而且為了滿足“偉人”參觀後提出的意見,還以降低層高為代價臨時為每戶增添獨立的客廳。

雖然這些功能性房間的麵積都不大,配套設施也很簡陋,但比起以往的民居建築已經是一種飛躍式的進步,相當人性化了。可以說,條件完全超越了當時的簡易樓和筒子樓,基本等同於現代意義的單元房了。

另外,從感官上的文化變遷來說,也給人很大的震動。在老百姓的眼中,它甚至具有一種現代性。

在這批大樓建成後,曾經有許多人特意趕來參觀。他們在體驗過樓中的電梯,看過公家配備的抽水馬桶,在陽台上吹過風後,無不認同住樓房是一種享受,高不可攀。

也正是從此,有生之年能搬進這樣的單元房,成了廣大京城居民對居住條件的最高奢望。

對有獨立廚衛,能集**暖的單元房的渴望,成為了新的衡量標準,主宰了京城近三十年的居住觀念。

當年能把家遷進前三門大街新樓的人,在大多數人們的眼裡,基本等於最先把一隻腳邁進了現代化生活的幸運兒,大家都隻有羨慕和嫉妒的份兒。

像洪衍武前世就常聽“大人物”懷念往昔時,甚至把這裡比作京城的“盤古大觀”,或是滬海的“湯臣一品”。

隻是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是零八年奧運會以後了,那時前三門大街同樣風光不再,這些建築也和其他舊樓一樣地被時光的灰塵掩蓋,再沒有半點吸引人的地方。

洪衍武頂多是當個有關時代更迭的笑話聽聽罷了。他怎麼也沒想到如今恰逢其時,竟然有了親眼看一看的機會。

那麼既然閒著也是閒著。在換裝之後,他便饒有興趣地參觀起葉璿家的房子來。

應該說,葉璿這間房的軟硬件條件在當年確實是屬於較高層次的。

廚衛都是用瓷磚貼好的。不但小客廳裡安裝了一部電話,家電也很齊全。而且電視、錄音機、電風扇、洗衣機和電冰箱居然都是進口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