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五月節(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533 字 2024-03-27

很快,不但“端午節”消失了,連同一起的還有“清明節”、“重陽節”、“乞巧節”、“過小年”“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等。僅僅保留下來了“春節”和“中秋節”。

這種現象,其實到並不能說明現代節日就比傳統節日為優,可以完全徹底地取代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而應該說是在經曆社會特殊階段時,人們迫於現實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

畢竟過節是需要鈔票來支持的。而對我們國家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來說,傳統節日開銷不菲,事項繁多,遠沒有紀念性的現代節日那麼省事、劃算。

再說國家又有明確的政策傾向性,不但不給傳統節日放假,連“春節”的原有假期都取消了。而元旦、勞動節、國慶節卻是有假期的。

這麼一比較,傳動節日和現代節日,連在時間支配上也分出了伯仲。現代節日的全麵勝出也就勢成必然了。

但反過來說也一樣。一旦等到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經濟水平提高了,工作時間縮短了。這些現代節日單調的紀念性和慶祝方式,也就不能滿足人們對喜慶的渴望,對生活豐富性的需求了。

傳統節日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也就會重新被人們懷念,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像今年的洪家就是這樣。洪家今年可謂喜事連連,全家摘帽平反之後,洪祿承和王蘊琳都有了退休待遇,老宅、存款也都回來了,實在是有閒有錢。

最關鍵的洪衍武這個兒子也越來越讓父母放心。不但辦得事兒件件漂亮,在鄰居們中間口碑也越來越好。如今還有了個漂亮的對象,婚事也定在了明年。

這讓王蘊琳怎麼控製得住心中的高興勁兒,自然想著找機會,把全家湊在一起好好熱鬨熱鬨。

實際上陽曆五月中旬,她偶然看見有京郊的農民在偷著賣葦葉和馬蓮草,就動心了。趕緊掏錢買下了許多,跟著就去市麵上找上好江米和密雲的小棗。

於是經過好幾次或是合法,或是有點違規的交易,她湊齊了包粽子的材料,就在家裡開包了。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過去京城的“稻香村”、“五芳齋”到了節氣,均有售賣八寶粽、雞肉粽、火腿粽、鮮肉粽等餡料的粽子,但那基本是為南方人準備的。

京城人隻吃三種傳統粽子。

一種是淨米粽。純用江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就是豆沙粽。

除此之外,京城民間還盛行一種以黃米代江米的粽子。

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隻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但實際上這是名目好聽,黃米小棗粽子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價格比江米粽子便宜。這在老京城人的概念裡,這種粽子是“下力人”吃的。

因此王蘊琳隻包江米粽子,淨米的、小棗的,豆餡的都包,加在一起大致有一百二十餘個。

這些粽子,臨節前,三家鄰居每家贈送了二十個的,給上大學的洪衍文帶走了十個。還讓洪衍武給“糖心兒”送十個去。其餘都留在家裡自用,大部分都是淨米粽。

洪衍武為此還戲稱他媽“風格高”呢,可自己一嘗才明白就裡。

敢情王蘊琳留下的淨米粽並非普通,而是用奶酪浸泡一夜後煮製的。蘸上桂花汁和玫瑰汁來吃,味美絕倫。

據王蘊琳稱,這是清宮的做法,叫“奶(zi)粽”。京城的市麵上,也隻有民國時期的“北海仿膳”才售賣過幾次。

包好了粽子,再有也就是等端午當天,全家人回家吃飯了。

王蘊琳很可惜當日並非周末,否則按照她的意思,全家應該一起出遊一次才算上佳。可沒想到她這個念頭一顯露,就讓回來拿粽子的洪衍武給解決了。

洪衍武出的主意是什麼呢?是要全家一起去老宅過端午。

敢情現今為止,老宅的“花廳院兒”已經拾掇得差不多了。現在單先生帶人忙和的是洪衍武祖父和大爺曾住過的兩處院子。

那“花廳院兒”又連著洪家的花園子,那豈不是很便宜嘛。

一聽這話,王蘊琳跟著去老宅看了一次,兒子說的一點沒錯,甚至完全可以住人了。

這麼著,回來就把這事兒給定了。王蘊琳通知全家人,端午節就去老宅子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