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無論怎樣,千萬都不要小看“喇叭褲”對我國服飾文化造成的衝擊。
因為它不但促使國人開始采用a字服裝廓形,而且將國人對身高標準提高了十厘米。
這一代的年輕人就是因為“喇叭褲”才開始崇尚西方人的體型。
招聘、找對象,對男女方的要求分彆從五六十年代的1.65米和1.55米提高到1.75米和1.65米。甚至小夥兒們情願找比自己高的姑娘為配偶。
到現在人們都很難置信,一種服飾的流行竟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但這確實是曆史事實。
服裝開放的意義還不僅僅隻以上這些。彆忘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如何把美麗保存下來同樣是每個人的期盼。
於是不但燙頭、蓄發、留胡子、穿高跟鞋、尖頭皮鞋、新式服裝,這些“破四舊”前的“時髦”統統複蘇了。“照相風”同樣不可抑製地刮了起來。
照相技術已經發明了近200年了,此前此後都有人照相。而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社會主要流行群體有二。除了真正攝影愛好者以外,還有一種就是談戀愛的。
酷愛攝影技術的人,對器材本身了解的非常仔細,什麼功能都非常清楚。他們什麼都拍,拍出的照片效果很好,儘管不少是業餘愛好者。但他們裡麵往往是大師輩出,有著堪比專業人員的水平。
比如說當月,全京城都在談論的,一個在中山公園舉辦的,題為《自然,社會,人》的攝影展,舉辦者就是一個叫“四月影社”的民間團體。正是這些攝影愛好者們,開了新時期民辦藝術活動的先聲。
而談戀愛的人就完全不同了。正值春暖花開,萬物複蘇之季節。兩個人一起出遊享受陽光與生活是一。更主要的是拉風。
這種虛榮還不單是體現在照片上,回頭拿給人一看,哪兒哪兒我去過,留下了靚照不負青春。同時也可以證明私用相機咱有,買了膠卷隨便地拍,借此換得他人的羨慕。
其實最大的享受還是在拍照當時的拿一刻。當時的男女戀人往往心有默契,都愛找人多的地方來拍照。
女的打扮漂亮,手拿紗巾風度翩翩一擺造型,男的再一掏相機一通緊忙和。這個過程就彆提多體麵了。
這是因為當時拍照得靠人手工對焦距,相機普遍個兒頭又大,還都帶著牛皮套。陽光下閃閃發光都跟小鋼炮兒似的。
無論拍照男女,那感覺基本上就相當於如今的一對戀人開著輛豪車上馬路兜風。是必然會引來豔羨的眼神和議論的。誰能不美啊?
隻要注意一點,彆太過嘚瑟,為了取景,就肆無忌憚地攀上跳下,那就不會出現諸如摔傷或失足落水這種掃興事兒了。
與“喇叭褲”和“照相風”具有同樣流行傳導威力的。還有“吉他熱”和“跳舞熱”。
自鄧麗君風靡不久,七十年代崛起的台灣校園歌曲又傳了進來。
較之鄧麗君的柔媚,校園歌曲更多的是清新、平易、如話家常、如述心語。一時間,《童年》、《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廣為傳唱。
再加上1978年底爆發的雲南知青群體事件,促使著國家上層不得不改變了知青政策,為返城開了口子。直至今年年初,已經有不少青年人回到了闊彆已久的故鄉。
於是,在未辦妥關係之前,在未找到工作之前。這些無事可做的年輕人中,就有不少人把精力放在了一把吉他上。
當時沒有專業教材和老師。誰會的也不多,技巧全是靠口口相傳、自我摸索和相互學習。
現在的人很難想象當時人們學琴的熱情,那並不是對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而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
因為沒有吉他,這些沒有事乾的年輕人就會充滿暴躁和落寞,完全是一把吉他給了他們自信和目標,也給了他們證明自己比彆人強的機會。
當時的特點是崇尚高手,技術要求革新,渴求新知強烈。於是一天狂練琴十二小時的大有人在,彈琴彈到手破了根本沒人在乎,幾乎可以肯定,每把吉他的琴弦都掛有其主人的鮮血。
而且由於缺乏空間,練琴的年輕人大多會選擇在公園練琴。又都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這樣也就必不可免地引發了“碴琴”之風。
顧名思義,“碴琴”與“碴架”之舉類似,唯一的區彆是以琴藝決勝負,誰輸了要把琴給對方,充當其戰利品。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講規矩的。所以演變到最後,“碴琴”完畢,跟著那就是“碴架”了。
由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八十年代的搖滾會在京城開始興起。九十年代民謠和某些樂隊輕而易舉地打破了整個國家沉悶的音樂氛圍,創造了一堆一堆的音樂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