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歲久風雨淋漓,已漸朽矣。”
這些文字都清楚地記錄下了“神木廠”在當時的真實情況。
“神木廠”具體位置其實是位於廣渠門外通惠河二閘的南麵。大約就是今天東三環“雙井”地區。
這個地方的地名幾經變革,後來又分彆叫做“皇木廠”和“黃木廠”,最後被叫做了“黃木莊”。如今呢,就連住在那兒的人,也沒幾個知其來曆的了。
可這個地方在明清兩代卻是極為知名的。
明初時永樂皇帝朱棣營建故宮紫禁城時,曾派人到四川、兩湖、兩廣等地采辦大量上好木料,這些木材經輾轉運輸,最後沿大運河運到京城,統一堆放木料的地方就是“神木廠”。
這些大木那都是世界罕見之物,其中尤以“樟扁頭”這棵木頭最為巨大,相傳其具有神力,可避邪治病,此後便被民間稱為“神木”。
到清代的時候,乾隆皇帝也曾兩次到“神木廠”觀覽“神木”,曾禦題《神木謠》並製成碑,其中有“遠辭南海來燕都,甲乙青氣鎮漢輿”之句。更是正式坐實了“鎮物”之說。
而因見大木“已漸朽矣”,為使“神木”不再受風雨侵蝕,乾隆皇帝又下旨,命人在“神木”的西側建立了紅牆黃瓦的方形禦碑亭。同時還建築了七間相連瓦木結構的廊房,把“神木”覆蓋起來,周圍用青石欄杆圍護。
後來到了解放後,1953年的時候,一個樂器廠建廠在“黃木廠6號”的位置上。神木連同禦碑都被圈進了樂器廠的大院。
雖然此時,“神木廠”四周已變成菜園,為神木建的廊房和禦碑亭也年久失修,屋亭傾頹,透風漏雨。但房中的“神木”卻叩之依然有聲。
跟著到了“運動”期間,禦碑被埋入樂器廠食堂的菜窖。
那根擔任著東方坐鎮重任的神木待遇更慘。因嫌它占地方,廠領導終於下令工人把它鋸成了好幾段,破爛一樣地扔在了院裡晾曬。又讓它重新遭受風雨。
後來王漢平被請到樂器廠做木工指導的時候無疑中發現了這個情況,搞清始末之後,心疼極了,就跟單先生通了氣兒,想讓他出麵讓故宮把“神木”收走,妥善安置。
可故宮的人看了之後,說那就是幾大堆兒爛木頭,什麼文物價值都沒有,就完全放任不管了。這麼著,那木頭還是隻能那麼擱著。
直到頭幾天,那樂器廠的新領導忽然又找到了“紅星家具廠”來,說想用他們院兒裡的那些木材跟家具廠換三十張寫字台。給廠子裡那些平反後重新上任的乾部們謀個福利。
王漢平當然想答應啊,可“紅星家具廠”的領導因為覺著樂器廠根本就用不著巴結,根本沒容他說話,直接就給拒絕了。
家具廠領導說他們不缺木料,更彆說風吹雨淋過的糟木頭了。要寫字台可以,得拿錢和工業券買。看在都是公家單位的麵兒上可以適當優惠一下,但以物易物免談。
這態度一下就氣著樂器廠的領導了。走的時候撂了一句話,“你們家具廠彆牛氣哄哄的,我們樂器廠也有木匠。真以為離了你們,我們就得吃帶毛豬?我還告訴你們,我們就拿那些‘糟木頭’自己做,刷鋼琴漆,保準兒比你們做的還漂亮……”
這話在家具廠領導的耳中當然無所謂啊。可王漢平聽了簡直魂飛魄散。
那可是明永樂建大殿的餘材啊。天生楠木,專供殿庭楹棟之用。清王朝的時候,上品的金絲楠木就已經不好找了,那都沒舍得挪用。
好嘛,最後居然給做了寫字台了,還,還刷鋼琴漆!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落下這麼個下場呢?
彆說魯班祖師爺要知道,氣的都能從墳墓裡蹦出來。今後這事兒也會讓後人戳脊梁骨的呀。
六神無主下,王漢平趕緊就找單先生來討主意來了。
單先生一聽也急得夠嗆,倆人商量來商量去實在沒轍,最後就憋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乾脆,就用洪衍武修房的錢跟樂器廠買木料吧。
當然了,這肯定不是要私下裡挪用造房款,坑洪衍武一把。
單先生的意思其實是,反正花廳院兒的木閣樓也得重造。他原本規劃的是用兩千塊買杉木、榆木和香樟來修這個閣樓呢。
現在如果要能把金絲楠木拿下來用來造這個樓,那其實更好。雖說閣樓規製小點兒,那也總不至於像做寫字台那樣糟踐了這樣的材料,論起來洪衍武還占了大便宜呢。
隻不過這中間有兩點。一是必須得就此事跟洪衍武打個招呼,人家不同意也辦不成。二是要按樂器廠三十個寫字台的條件,兩千塊的木料款還不太夠用,得說服洪衍武再給加點兒錢,另外還得弄些工業券。
這麼一來,他們商量後就在洪家的大門口等洪衍武回家了。哪兒知道等來的是他正往家弄東西呢。
但這下倒也更證明了洪衍武的眼界和財力了。所以說完這番話後,王漢平和單先生都笑嗬嗬的。
他們無非是覺著這種一舉兩得的好事兒,大概十拿九穩了,洪衍武肯定不會反對的。
可事與願違。洪衍武聽過之後琢磨了好一會兒,竟然深深吸了一口氣,麵露為難之色,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