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實話實說,其實在洪衍武看來,這位水產公司的周副總的出發點還是好的。
雖然不乏有個人沽名釣譽之嫌,可他本意也確是想把海參價格降下來,讓老百姓獲得些實惠。
但可悲的卻是他是個極其不懂業務,但又挺自以為是的人。發布的這個命令純屬典型的“拍腦袋”政策,天馬行空的想當然,完全脫離了實際情況。
事實上,濱城的海參根本就沒有實施降價的基礎。就這道降價命令,不但恐怕難以實現周副總的初衷,最後適得其反,導致海參價格異常飆升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地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
洪衍武在這給“海碰子”們普及了一點今天所共知的市場經濟學觀點。那就是商品真正值錢與否,根本就不是人為定價所能夠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
說白了就是“物以稀為貴”,並且這一點,對任何商品來說都是一樣。
有句話說得好,“要知海上事,須問打漁人”。
其實這幾天通過在庫房的調查,洪衍武還順便搞清了一組真實的、已經發生的數據,那就是濱城近幾年來海參的年產量。
他跟幾位資格頗深的老庫管都討教過,知道了濱城在“運動”前,漁業產量最高的時候無非是每年萬噸左右的鮮海參,換算成淡乾參那就是三四百噸。
“運動”之後,由於各行各業生產荒廢,海參產量也逐年遞減,迅速降至到每年兩千餘噸的左右,近年的淡乾參也就隻能出不到百噸了。
那麼今年,即使是按水產公司預計的產量倍增,也無非就是二百噸的淡乾參罷了。
至於濱城“海碰子”們,雖然人數眾多,大致有數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參差不齊,采捕方式也相當落後。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乾參的均量計算,頂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噸淡乾參的撈捕量。
這樣一來,今年濱城海參最大的總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離了。濱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過三百噸淡乾海參。
並且實打實的說,濱城的海參供應其實就從沒有充足過,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漁業狀況最好時候,產量也就夠每人分到二兩淡乾海參的。
同時淡乾海參卻是不多的、能夠長期保存的海貨,每年濱城都要向全國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樓飯莊大批供貨。
再說濱城本地經營海鮮的飯店有多少呢?來濱城出差的流動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彆說濱城這個海濱城市因為風景秀美,每年還要接待不少來療養的高官領導和外國賓客了。
所以水產商店和各大飯館才會常常斷檔,即使水產商店有海參,也難以見到到三十頭的頂級貨色。
而這一點,正是洪衍武一開始就決定要炒賣海參的基礎,同樣是他一直以來,能把海參迅速推銷給濱城往來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麼既然已經談過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數據。也就有必要再談一談周副總依仗的那些調研結果和預估數據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經理實在是不應該把這些玩意太過當真。
因為第一這些數據還未曾發生,與洪衍武調查過去實在發生的數據不同,中間存在的變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們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屬於報喜不報憂一類的,像多年前的“放衛星”事件帶來的這種風氣猶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這種估算和數字肯定有水分。設想一下,基層通過層層領導上報,其中總有人會行博領導歡顏之舉,隻不過是問題多少罷了。
更何況換句話說,即使這些數字的確是真實的,那也不能忘了“天有不測風雲”這一說呢。
海參可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工廠裡生產出來的,也不是農民一揮鋤頭隨便就刨出一大筐的玩意。
那完全是靠大海自然孕育出來的,生長周期緩慢,對生長環境要求也挑剔。還得靠人潛入海下一把把撈出來,撈出來後還得做好後期加工。
而這些環節,哪一步都存在著不可控的因素,也與天氣和環境變化息息相關。萬一哪一個環節要出了問題,都能讓海參產量產生重大損失。
所以周副總這麼乾,風險絕對大於把握,百分之九十九是要出狀況的。
既然這樣,那麼無論怎麼看,怎麼說,海參這玩意也是“供不應求”四個字。
而隻要這一條不產生根本性的逆轉,那海參就永遠會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價格根本就不可能隻靠一個官方定價,就實在地降下來。
與之相仿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市麵上的那些緊俏商品的代表——“三轉一響”了。
由於我國目前工業水平有限,產量不能滿足全民的需要。這些本來很普通的輕工業商品不僅價格居高不下,要買還得憑票。
而老百姓要弄到這些商品,光湊齊工業券就得額外費一番心力,甚至花上一筆費用,那還都趨之若騖、心甘情願呢。
這些產品最緊缺的時候,還得買禮物搭人情。可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隻要能買到手就謝天謝地了,根本沒人覺得虧……
洪衍武是洋洋灑灑說的挺痛快,可他講的東西儘管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終歸超越了這個年代的認知。
“海碰子”們的文化水平又都不怎麼高,其實聽了半天,大多數人還是半懂半不懂。於是有人就忍不住開始表示質疑了。
比如“蝦爬子”就說,“那‘三轉一響’可和海參可不一樣,那都是能反複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買你就沒的用。海參可是吃了就沒了呀?老百姓就算不吃它也能過日子。而且‘三轉一響’的官價本身就高,海參的價錢現在可是降了呀,它們之間又怎麼能做比較呢?”
他的話讓許多人都跟著點頭,顯然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