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鮑魚的價值(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066 字 2024-03-22

會掙大錢的商人索性趁熱打鐵,大力鼓吹炒作,宣揚上過國宴的鮑魚有極大的營養。說鮑魚富含豐富的球蛋白,營養價值是核桃的七八倍。鮑魚的肉中還有一種神奇的“鮑素”,能夠破壞癌細胞生成。

他們還說鮑魚具有滋陰補陽功效,平肝,固腎,調整腎上腺素分泌,具有雙向性調節血壓的作用。補陰補陽的食物一般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如果你陰虛吃人參,更會升騰燥火甚至大流鼻血,而鮑魚卻陰陽並用,補而不燥,絕無副作用。

於是鮑魚的身價便節節攀升,沒多久就儼然成了各種宴席上的大菜。什麼清蒸鮑魚、紅燒鮑魚、醬燜鮑魚、龍井鮑魚、一品鮑魚、鮑魚裙邊……總之,隻要有了名字帶“鮑魚”的菜品,請客的或被請的人,都會感到一種高檔的品位。

然而,鮑魚鼎盛輝煌的時候畢竟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八十年代之前,雖然它已經有幸擔任了國宴的主菜,但以實際情形來講,它的真正地位一直距離這種官方賦予的“高大上”定義相差甚遠。

因為一是價錢沒有放開,屬於完全的計劃經濟,沒有商業利益,就沒有人主動挖掘其價值。而濱城本地人又素有“棒麵肚子,料子褲子”之稱,老百姓根本舍不得在吃上“奢侈”,所以鮑魚肉儘管隻賣兩毛錢一斤,在水產商店完全屬於難銷的貨,基本無人問津。

二來當時物資流通性太差,後期加工也跟不上,以至於這種玩意一直隻限於本地消耗,不是海濱城市難以覓其蹤跡,在全國範圍便很難獲得恒久、持續的價值認知。

三來漁業生產因為“運動”也一直停滯不前。所以當時在遼東半島沿岸的任何一個海灣,隻要憋一口氣紮進半個多人深的水裡,多少就可以找到些鮑魚,它並不像後來那樣一百倍地稀有和珍貴。

因此,這個年代的海濱漁民幾乎人人可以輕易吃到鮑魚,在本地老百姓的眼裡,鮑魚甚至還沒有海螺珍貴。“海碰子”們更是可以隨意把鮑肉剜出來,放在火堆上烤得滋啦啦冒油湯,然後就胡亂地嚼著,稀裡糊塗地咽下肚去,那完全是單純地用以果腹,毫無珍惜之意。

要說濱城的老百姓們對鮑魚公認的認知,並沒有什麼華麗的形容詞,最高的評價莫過於“鮑魚不塞牙”。

可他們卻不知道,這已經是一種最樸實無華的極致表揚了。因為什麼高級的魚呀肉呀,吃了都得塞牙,而既富有彈性又有咬勁兒的鮑魚肉,卻不塞牙,這是絕對妙不可言。

因此,事實上得著最大好處的就是洪衍武了。他一邊在心裡感歎“海碰子”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一邊牟足勁兒地大吃大嚼鮑魚。

從到了“雲霧崖”,他在海邊的每一餐,向來都短不了要烤上幾十個鮑魚,來和陳力泉、“小百子”一起分享。他還專挑大個兒的,至少也是“六頭鮑”以上,弄得人人都知道他對鮑魚情有獨鐘。

特彆是“飛蟹”,見他們有糧食有烤鳥肉不吃,直說他們傻,笑話他們京城人沒見過世麵。

可洪衍武卻不在乎這個,實惠已經全落他們自己肚子裡了。濱城的“紫皺盤鮑”可是鮑魚家族中的上品,以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而聞名。哪一頓飯他吃著鮑魚喝著小酒,不是上千塊的東西入肚?落個傻名,也比錯失這種饕餮良機強。

可話說回來,在這個年代鮑魚肉既然這麼不值錢,那它為什麼又是“海碰子”們千辛萬苦也要撈出來的海貨呢?

事實上,在1977年,鮑魚真正值錢在於它那閃著七彩光的鮑殼。

此時,我們的國家正以鮑魚殼製作貝雕工藝品出口換取來外彙,迫切需要大批原料。同時鮑殼還是著名的藥材“石決明”,因為有明目的功效,有個彆稱叫做“千裡光”,所以水產公司的收購點專門為此開出了一斤鮑魚殼四毛八的高價。

這可是一個誘人的價錢。像一個“碰海”好手一潮水就能戧鮑魚二十多斤,光鮑魚殼就能賣出差不多十塊錢,還白落個肉吃。

具體到洪衍武他們當中,“大將”和“陳力泉”都是西北岸目前最高記錄的保持者,倆人全有過一次潮水撈出近百斤鮑魚的驚人戰績,但因具體數目相差不遠,才難以分出高下罷了。

總之,鮑魚和海參,是這個絕對禁止私人買賣交易的革命年代唯一能賣錢的兩樣海物。而且鮑魚還有一點比海參強。那就是它能被“海碰子”們光明正大地送到國家收購點裡賣錢,不用怕被打成投機倒把壞分子。

不過,在此也要說明一點的是,潮漲潮落,星轉鬥移是自然規律。隨著社會發展,當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當鮑魚肉價格崛起的時候,情況便會發生天壤之彆的變化。

鮑魚殼很快就沒有人收購了,甚至賓館、酒店的後廚,都會把鮑魚殼當做垃圾倒掉。金州區是濱城最後一個收購點,那時侯市內市外的“海碰子”全把鮑魚殼往那裡送,雖然價格已是每公斤54元,但已經再沒有什麼人覺得這是個賺錢的好活計了。

而金州收購點麵對全濱城的“海碰子”也覺得不堪重負,也沒堅持多久,便也跟著關閉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