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血脈傳承(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4133 字 2024-03-22

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大將”的大號叫蔣海潮,1953年生人。“大將”是打他上小學時,就有的外號。

人們起外號,可並不是隨便挑個詞兒,撿起來就叫,其實外號也有“學問”。而這種學問的內涵就在於這外號到底怎麼來的,是否貼切巧妙。

通常,給人起外號不外乎下麵幾種情況。

一是外號能反映人的生理特征。比如長得胖的,外號興許叫“老肥’、“八戒”。長得瘦的,外號沒準就叫“瘦猴兒”、“杆兒狼”。

二是根據人的姓名諧音起外號。比如名字裡有“輝”字兒的,備不住,外號就叫“灰狼”、“灰兔子”。姓蔡的,保不齊叫“菜團子”、“菜包子”。要是姓詹,八成就有人會叫他“沾毛兒”。

三是發生在某人身上的故事啦,“典故”啦什麼的,落下的外號。例如有人因為衣著特色,被取名叫“紅圍脖”、“大補丁”、“千層褶”的,也有人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被叫做“公子”、“二局長”、“大燒餅”的。

當然,還有的外號,是把上麵幾種情形都給結合到—起的。但既然是外號嘛,往往都帶著戲謔的意味,一般而言,都不怎麼好聽。

蔣海潮最開始的外號也並不怎麼光彩,上小學的第一天,他被班裡一個挺淘氣的孩子起名叫做“蔣光頭”。

這個外號含義不言而喻,其反動特性在當時的年代裡簡直比臭大糞還臭。於是蔣海潮在第一次聽到這個孩子這麼叫他的時候,就用拳頭封了這小子的嘴。

過去的學校裡,無論小學中學,男生裡始終存在一種輩份,大約是以“大王”、“二王”之序列依次論之,這是靠身體條件和尚武精神決定的一種權力排名。這一點並不局限於京城,濱城乃至全國各地同樣如此。

因此自捍衛名譽第一次揮拳之後,蔣海潮便一發不可收拾,遭遇大戰小戰無數,幾乎打遍了全校。他把所有班級、年級的“大王”打得鼻青眼腫。而在其間的過程裡,他也被他們打得鼻青眼腫。

不過到了最後,他還是成了公認的全校“大王”,也就再沒人敢叫他“蔣光頭”了。而自此,同樣取自他姓氏諧音,卻顯得威風凜凜的另一個名號——“大將”,倒是傳開了。

我國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固然,這等同於“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話,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並不正確,但反過來說,有的時候也的確很靈驗。

應該說,蔣海潮就是這樣的例子。他能在小學就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且在今後能一步步成為西北岸“海碰子”中公認的“第一條好漢”,無論是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說,還是從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來講,都與他的家庭緊密相關。

蔣海潮的家族是祖輩生長在濱城海岸的漁民,他們老蔣家靠“碰海”吃飯的曆史,恐怕得追溯到數百年前了。

因此曆代老蔣家的人不但對西北岸的海況了如指掌,擁有獨家的“碰海”訣竅,也被鋒利的礁石和湍急冰冷的海流子,鍛造出了堅實的體魄和彪悍的性情。與大海的緊密相連以及威武雄壯的因子,早已深深溶入了所有蔣家人的血脈之中。

蔣海潮的父親蔣啟盛,長得方頭大臉,虎背熊腰,一米八幾的大個兒,立在那兒像個小影壁,個頭和黑臉在人堆裡十分顯眼。

他可是個碰海多麵手,彆人是在水下“拿貨”專一不分心,他在水下是有什麼劃拉什麼。海參、鮑魚、海螺、扇貝、海膽、蟹子統統都裝入囊中,還屢有手掰鮑魚、手抓馬麵魨魚、一刀捅死“黃魚棒子”的奇跡發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