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的形式,一頭是木柄,一頭是帶有倒鉤的扁刃,用以在水底的暗礁縫隙處取物,多數情形下,都是為了對付有強大吸盤的鮑魚的,所以也叫“鮑魚戧子”。
至於魚刀、魚叉或魚槍之類,都屬水下的防身武器。但區彆在於,魚刀還可以用來處理海參,把海參的內臟剜出來。而魚叉與魚槍主要用於水下獵魚。
使用魚叉需要高明的技巧,沒個十來年練不出真功夫/“老刀魚”是此道高手,平生像“牙偏魚”、“牛舌頭魚”、“胖頭魚”之類,重達十七八斤的大魚叉過無數。
這東西是對付越大的魚越好用。隻是如今,已經沒有什麼年輕人願意耗功夫練這個了。
魚槍呢,因為是彈射機關,無論生手熟手,上手就能用。而且對付靈活類的魚類是強項,像魚叉難以捕到的“黑魚”(行話,黑鮶魚,肉食凶猛魚類,魚棘、魚鰭有毒),魚槍可輕鬆射中。
但另一方麵,它的缺陷也很明顯,水下僅一次發射機會,若是失手,也就徹底沒有了後手。
除此之外,很多“海碰子”還喜歡穿紅色的遊泳褲,因為據傳言,這個顏色可以防範鯊魚的侵襲,以至於濱城商店裡的紅色泳褲價格,都比其他顏色的要貴上五毛錢。
不過這一點,據親手屠過“相公鯊”的“老刀魚”稱,卻純屬謠言,而且對此還頗為不屑。
總之,這些專業性的“碰海”工具種類繁多,而這些東西大多在商店都買不到,所以很少有“海碰子”能把這一套湊齊了的。多數人往往會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比如說,像必不可缺的潛水鏡和“網漂子”,無論哪一個“海碰子”,那是千方百計,哪怕花再大代價也要弄到手的。因為沒有這兩樣東西,就沒法下海作業。
至於其他的那就沒什麼絕對必要了。像“鮑魚戧子”和“魚刀”,如果沒本事下深水區,去戧鮑魚,撈海參,自然不用購置。魚叉和魚槍更是完全沒有必要。
而腳蹼這種東西卻有點特彆。確實,隻要有了它,無論遊泳還是潛水都是好工具,而且商店裡還有賣的。
但一般人買不起,要買一副得花工人半月工資。有的人為省錢,曾想到過用機器上的傳送帶自製“土腳蹼”,但這種腳蹼生硬發板磨腳,並不怎麼好用,穿在腳上純屬受罪。
所以對大多數的“海碰子”來說,直接就把這玩意劃在了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行列。
具體到洪衍武和陳力泉身上,他們現在還基本是“空白”的狀態,而且他們不但馬上就要學著戧鮑魚、撈海參了,最終的目的還是衝著“挫虎龍”去的。所以照“老刀魚”的意思,要是有條件能補足,這些家夥就都得補齊了。
好在他們已經贏來了的兩個最難解決的潛水鏡,腰包又不癟。因此靠著“老刀魚”熟悉的門路,在這個下午,他們拜訪了幾個在汽修廠和機械廠上班的工人家庭,通過“私人訂製”的方式,基本把一整套的東西都置辦下來了。
他們付出的具體的代價是,兩斤三十頭的海參,換了兩個沒補丁的小圈兒“網漂子”。八十塊現金外加十斤全國糧票,讓機械廠的一個六級工匠答應替她們製作兩把魚槍。而兩把“鮑魚戧子”和“魚刀”,最後談定的價格,是兩斤五十頭的海參外加十元現金。
不過這些玩意需要時間製作,所以具體的交貨時間,至少要在三天之後。
實事求是的說,其實對洪衍武而言,他更喜歡現金交易,可沒想到,這些工人們對海參卻獨有偏愛。所以這次交易結果,無疑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了海參真正的價值。
於是,當辦完所有事情回招待所的路上,洪衍武就很坦然地安慰“老刀魚”,說他大可不必再為他們收海參的八百多塊貨款擔憂。就衝今日下午的所見所聞,他就相信,這些收來的海參絕對不可能砸在手裡。
因為海參的市場需求太大了,從某種角度說,海參在濱城甚至比貨幣還好用,有些事用錢辦不到,卻能用海參搞定。所以,這絕對是一種供不應求的俏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