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晨曦(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417 字 2024-03-22

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1977年3月23日,周日,早五點半。

這是京城一個既清冷又新鮮的早晨。

天色才微亮,太陽剛泛紅,房簷和樹枝子上都落著一層白糖似的薄霜,胡同裡還沒有行人。

不過,革命者們雖然還在為革命而酣睡,但“牛鬼蛇神”們卻早早已經起床了。

在福儒裡,現在就能看見一些走路永遠是低著頭,臉上露著謙卑和謹小慎微的人們在操著大掃帚掃街,他們都是街道上的管製對象。

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年月的特殊景象,像著這種連一句“學習雷鋒”的評語都無法得到的義務工作者,是近十年來,風雨無阻堅定維護首都大小街道清潔環境的一支主要力量。

這些人相當儘心儘責,幾乎不用監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分片包乾的劃定範圍,為怕追責,根本就沒人敢糊弄事,誰都恨不得把地掃得一塵不染,比自己家還乾淨。

應該說,首都的環衛工人是最應該感謝他們的,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使得他們的工作量大大減輕,不過到現在為止,他們的這種好日子已經不多了。

在掃街的這些人中,自然也包括了洪衍武。

洪衍爭兩口子因為有孩子要照顧,上班的地方又都不近,洪家的清掃範圍一向是王蘊琳的任務。所以這兩天,洪衍武每天都要起個大早替王蘊琳掃街,既是為了讓母親能多睡一會,也免得她累得每天夜裡腰疼得翻不了身。

而觀音院東院之內,除了洪家以外,蘇家也屬義務勞動者的範疇。

蘇家的當家人叫做蘇慎針,妻子已經過世了,自己拉扯著兒子蘇錦和女兒蘇繡過日子,他是京城昆曲劇團為演員“盔頭”做修補工作的裁縫。可實際上,這個工作對蘇裁縫來說很有點屈才,而老蘇來掃街的原因也多少有點冤得慌。

為什麼呢?

因為蘇家的祖籍原本是江南蘇(州),一手針線手藝也是祖傳的。就因為其祖上在乾隆下江南時為皇上做過幾身新衣,結果這手藝就被皇上看上了。乾隆下旨將其祖選入宮中帶回了京城,自此蘇家也就被迫成為了內務府廣儲司衣作的裁縫匠,不得不遷入京城定居。

南方人細心,其委婉精致不是北方工匠可比,因而蘇家的針線在宮裡也是數得著的,一直都很吃香。哪怕是慈禧時期,衣作最繁盛的時節,衣作工匠多至二三百人,蘇家的手藝也一樣出挑兒,是這位老佛爺的最愛。後來直至民國時期,蘇家人才從宮裡流落到民間。

可蘇家人雖然沒了官差,手藝卻仍在,老蘇的父親甚至還娶了個同樣從宮裡流落出來的繡娘。夫妻二人就此將“宮繡”與“蘇繡”的精彩合二為一,憑著彆人不能比的手藝,照樣在大宅門兒之間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樣受到了大戶人家夫人、小姐們的追捧和青睞。

請蘇家做衣服的人都是大戶的富貴人家,圖的就是他做工精致、名氣大。這麼一來,蘇慎針打小跟著父母學藝,便練就了一手製作旗袍的好手藝,他於鼎盛之年親手製出的成品,其質地、色彩、做工甚至都讓其父親震驚。

說起來洪衍武的母親王蘊琳當年也曾是蘇慎針的主顧,她嫁入洪家後,在京城做的最貴的幾件旗袍。均出自老蘇之手。

但可惜的是,一到解放之後,蘇慎針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因為新生活廢舊立新,崇尚儉樸,旗袍逐漸淡出了人們生活。饒是蘇裁縫有一雙巧奪天工,能讓一張白布變得花團錦簇的巧手,卻再也沒有了施展這種手段的機會。於是無奈之下,為了全家人有口飯吃,老蘇也就隻有結束自由職業者的生涯,去找政府尋求工作了。

其實按理來說,以蘇家的手藝,若放在“盔頭”行裡,為京劇製作戲服也並不算糟蹋。可偏偏京城搞這個行業的隻有“三義永戲裝店”一家老商號,早已被安排滿了人手。

結果無法協調,政府也就隻好委屈老蘇進昆曲劇團當修補匠了,不過那裡總算還有點繡活兒,蘇裁縫並不完全是個廢物,所以為了生活,他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但最倒黴的是,沒過幾年,“運動”又來了。

這樣一來,蘇慎針一個大男人天天拿針線修補戲服,就又成了“破四舊”最先受到衝擊的對象。而後無論任何與封建意識有關的大會小會,他也統統都要受牽連。所以,他也就成了東院裡除了洪家之外的唯一管製對象。

而與蘇裁縫恰恰相反走了大運的,倒是鄰居老丁——丁貴如。

因為按理說,“崩豆丁”當年不大不小也是家鋪子,就算最後敗落成了個小攤兒,也應該把成分定成小業主才對。

可偏偏人家老丁會來事兒,“運動”時就防著被“倒舊賬”,他在“清理階級隊伍”之前,竟不知從哪兒淘換來一個破得千瘡百孔的舊棉袍來,滿世界做起“憶苦思甜”的報告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