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經由克拉維斯基上將,以及自己的渠道,多方打聽,終於證實了一件事:“瓦良格”號航母不會被拆。
至於原因,因為蘇聯解體之後,鑒於俄、烏兩國的經濟狀況,有好幾個國家政府,都瞄中了這艘隻差舾裝沒有完成的航空母艦。
那家挪威公司當然想要,但烏克蘭政府也不傻,既然有買家,自然比拆成廢鋼來賣劃算。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政府其實也注意到了這艘航母,這個消息李亞東是從孔思清那裡得知的。
但說起來有些可悲,麵對這樣一個巨大機遇,政府高層的意見卻成兩極化趨勢。
一種觀點承認航母是好東西,彆的不說,看美國就知道,一旦發生什麼事,便會霸氣的吆喝起來:我們的航母在哪裡?
這種話一旦說出來,都不用展開戰鬥,氣勢上就能壓得那些“不安分”的家夥喘不過氣。
震懾力十足。
但還有一種反對觀點。
這幫人當年都被赫魯曉夫成功洗腦,認為航母並沒有太大作用,它就是活棺材,海上活棺材。
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始終無法達成一致,以至於即便關注到“瓦良格”號,中國暫時也並未下手。
雖說“瓦良格”號最後極其幸運的被中國收入囊中,但得知這個消息後,李亞東心裡其實挺不是個滋味的。
當然,他心裡也很清楚,那幫現在認為航母沒用的領導,將來肯定會幡然醒悟。
而他,清楚曆史走向,決定乾對的事情。
上一世,“瓦良格”號抵達中國是二零零二年,而今年,是一九九二年。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中國一直落後西方列強幾十年,若能早十年得到航母這種海上霸主級裝備,未來的世界格局,說不定又是一番彆樣景象。
這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李亞東覺得機會擺在眼前,必須得乾成。
他還就不信了,若將“瓦良格”號弄回國,政府還不願意要?
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上一世“瓦良格”號直到一九九九年才被徐增平的香港創律集團拿下,但既然烏克蘭政府有意出售它,李亞東便不會錯過機會,此事宜早不宜遲。
他通過克裡姆林宮的關係網,成功與烏克蘭政府高層搭上線,幾經周折,結識到具體負責此事的烏克蘭議會,第一副議長,尤裡·柯森納。
基輔,格魯謝夫斯基大街。
兩輛黑色克萊斯勒轎車一前一後,緩緩行駛在擁擠的街頭。
這條街道是烏克蘭政府的核心所在,總統府——瑪莉英斯基宮,以及議會的最高拉達大樓,都位於這條大街之上。
往日這裡十分寧靜,畢竟不是什麼商貿街區,但自從蘇聯解體之後,這裡便一天比一天熱鬨,嚴重的通貨膨脹弄得民不聊生,大家隻好聚集在一起,以遊行示威的形式,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和對政府不作為的抗議。
想當初獨立公投的時候,政府可是信誓旦旦的宣稱,一旦烏克蘭獨立成功,將很快成為歐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可時至今日,烏克蘭經濟非但沒有變好,還每況愈下。
政府的解釋是:休克療法想要顯現效果,需要一段必然的時間。
可是,褲腰帶越勒越緊,民眾們已經撐不住了!
望著窗外站在雪地裡饑寒交迫的人們,李亞東長長地歎了一口氣,一個國家不發展,沒有繼往開來的決心,後果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