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原本計劃是三月九號離京,剛好陪母親過完節日,挺好的安排。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齊家兄弟折騰了好幾天,硬是沒買到九號飛往羊城的機票,據說那邊好像在開什麼展銷會,時間就是十號,所以九號的機票基本都被各大企業給包圓了,結果隻好買了十號的票。
因此,也隻能在京城多逗留一天。
閒來無事,李亞東便打算去燕園逛逛,反正也不遠。
兩年前他捐了一個億給北大,也規劃了一係列的建設,是時候去看看成果。
也沒有驚動北大方麵,就是一時心血來潮,想故地重遊一番,順便看看自己的資金落實情況而已,沒必要搞得人儘皆知,他本就不喜太官方的場麵。
帶著齊家兄弟一起,也沒開車,三人慢悠悠地從清華園這邊走到了燕園。
燕園還是挺大的,三人從南門進入,周邊的幾排宿舍樓和教務樓並沒有太大變化,直到往前走了一陣兒,來到五四運動場時,清晰的變化才一目了然。
綠茵茵的草坪、乾淨整潔的紅色跑道,包括嶄新的足球門框,以及散布在運動場上的各種現代化健身器械,都是以前所沒有的。
運動場煥然一新,配套設施齊全,同學們大概也就願意過來運動,活躍在運動場上的學生,明顯要比過去多得多。且他們都穿著統一的服飾:藍白相間的運動服,胸口一側印有北大校徽和學校名字,腳下都是紅白相間的回力鞋。
整齊劃一,朝夕蓬勃。
空氣中彌漫著熱情和張揚,那是青春的氣息。
真好。
深入校園後,主體框架並沒有大的變動,但一些細節的改變,還是觸目可見的。就譬如一些道路明顯拓寬了,旁邊的花壇裡也栽種了更為賞心悅目但也更名貴的品種,造型彆致的路燈沿著縱橫交錯的路麵貫穿整個校園,大約五百米的範圍內就能看到一個公用電話亭。
燕園更美了,設施也更加完善,相信生活在這裡的老師和學生們的幸福感,必然也會大大的提升,這令李亞東心情愉悅,多少有些自豪感。
一路來到靜院——學校裡教學設施的改變,以及科研領域的投入,這些方麵李亞東“微服私訪”不好察看,單從表麵來看,這裡的變化最大。
當下所處的地塊,李亞東清晰的記得,當年他還在北大的時候,是一塊綠茵茵的草地,麵積很大。他曾參入的那個文學社,就在前麵那幾座古典院落中的一座裡,那時社員們總喜歡跑到這片草地上吟詩作對。
而現在,這裡卻拔地而起了幾排清一色的六層樓房。
雖說是樓房,但同樣是紅牆綠瓦的設計,符合燕園的整體韻味,古樸大方,絲毫不顯違和。
因為新年剛過,樓房的每個門戶外麵都張貼著大紅對聯,看起來特彆喜慶。
毫無疑問,這裡就是李亞東當初特地提出必須興建的教師公寓樓了。
他原本也就無意間逛到這裡,駐足觀望一下,看完就走的意思,卻不想剛準備離開,正對著自己這幢樓的一樓底層一戶人家的紅漆大門,恰好被推開,從裡麵走出一個手裡捧著幾本書籍的中年婦女。
李亞東是聽到動靜,下意識地一回頭,就感覺這人有些眼熟,而中年婦女卻是一眼就認出了他。
“李亞東同學!”她聲音裡透著一股尖銳,臉上的表情顯得有些不敢置信,又流露出無儘欣喜。
能這樣稱呼自己的,無疑是老師了。隻是……很慚愧,李亞東叫不上這位老師的名字,也隻能禮貌地點頭,笑著喊了一聲,“老師好。”
“好好,好的很。還是托你的福呢……”麵容慈祥的女老師激動得走上前來,不由分說地就拉著三人進屋,說什麼都不讓走,一定要進屋喝杯水。
盛情難卻啊,李亞東也隻能帶著齊家兄弟一起走進她家。
家裡人還真不少,光老人就有四個,看樣子沒有第一個低於六十歲的,還有兩個姑娘,大的似乎已經成人,小的也能有十二三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