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楊百萬(1 / 2)

草莽年代 北海一島 4782 字 2024-04-17

國庫券是一八七七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和作家沃爾特·巴佐特發明的,並首次在英國發行。因為國庫券的債務人是國家,其還款保證是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它幾乎不存在任何信用違約風險,是金融市場風險最小的信用工具。

而且國庫券都有利息,它的利率一般雖低於銀行存款或其他債券,但由於國庫券的利息可以免交所得稅,所以,投資國庫券的收益是最直接的。

利息低點就低點,以量取勝嘛!

還有一點,國庫券不同於股票,它不存在套牢的問題,易手極其方便,可以隨時套現。且與商業票據、存款證等有密切的關係,可為其它憑證在收益波動時提供套期保值。

你說它好不好?

要不是國家暫時財政吃緊,根本就懶得發放,偏偏老百姓還視其為糟粕,中央層麵的那幫經濟學家估計要氣得吐血。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我國從新加坡引入新的經濟模式撬動民間資本,並在玉·林試運行成功,財政收支逐漸趨於平衡,當年就停止了票麵式國庫券的發行,從此國庫券也基本與普通老百姓絕緣。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哦對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叫你不愛它,所以它離你而去了。

“這麼說,我拿國庫券去銀行兌,也能兌出等值麵額的人民幣,還有利息?”

李亞東給周家幾口詳細科普了半個多小時,幾人聽完後,皆是麵麵相覷——原來他們不喜歡的玩意兒,居然這麼好。特地是趙無衣和周國強,一個滿臉肉疼——因為以前現金不足的時候,拿國庫券出去用過很多,都打了折扣,一點一點兒算起來,虧的可著實不少。另一個則瞪著眼珠子問。

“對呀。”李亞東笑著點頭,“債務人是國家,銀行豈敢賴賬,隻要過了期限,隨兌隨有,比存折都好使。”

這倒是一句實話,因為國庫券采用不記名的方式發行,無須經過背書就可以流通轉讓,誰拿在手上都好使。而存折取錢還需要身份證呢。

“我艸!”周國強為人師表,硬是直接爆了粗口,可見心中有多鬱悶。

“這麼簡單的事情,咱們怎麼就沒想到去銀行試一下呢?”趙無衣白了丈夫一眼後,苦笑搖頭。

“就是說啊!”周國強拍著腦殼,唉聲歎氣。

本身就欠了一屁股債,國庫券受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浮誇風”的影響停止發行過一段時間,到了一九八一重新恢複發行,從那時開始,周國強每年都有,如今十年過去,大頭肯定都用出去了,天知道這裡虧空了多少錢,利息就不談。

不過,這事兒說來也怨不得他們,怪就怪信息閉塞,上麵隻管發,根本不解釋,或是說廣而告之一下,根本沒有普及到位。

再有一個,都是窮給鬨的。

這年頭生活尚且不富裕,還有幾個人能有閒錢存銀行啊?

“行了,強哥,你和表嫂的那點工資,虧也虧不了幾個錢。”趙春雷這家夥說話倒直接,也是關係好到一定份兒上的緣故,笑嗬嗬地說道:“要不這樣,你看成不,京城你和表嫂熟,而且這邊的機關單位最多,貨源也指定最多,你和表嫂就走動走動,給我介紹賣家,我賺了錢後算你們一份兒,指定把你們這些年損失的全補回來還有盈餘,這一點我絕對可以保證。如果你們肯賣力的話,真能把京城的機關單位走個通,成為第二個楊百萬都不是夢啊!”

“楊百萬?誰啊?”周國強摸著腦殼問。

“這個……”趙春雷訕訕一笑,“其實我也不知道是誰,乾我們這一行的也有個圈子,外人不好進來,我也是一個以前一起倒小商品、一起睡過橋洞的兄弟帶進來的,這人我是聽他說的,據說是第一個乾這買賣的,八八年政策一落實下來就開始乾,當年就賺十幾萬,後來更不得了,早已是百萬身家,圈子裡就封個楊百萬的名頭,就知道姓楊。”

“叫楊懷錠,魔都那邊的人,以前是個倉庫管理員,就是乾倒賣國庫券的活計發的。”李亞東隨口也就說出來了,主要這個楊百萬他太熟悉了,可謂如雷貫耳,對於他的發家史也是了如指掌。

不光是他,活躍在九十年代至兩千年代的中國股民,甚至是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人,大概沒有沒聽過楊百萬的。他不僅是國內倒賣國庫券第一人,還是第一個到人民銀行谘詢證券的個人,第一個主動到稅務部門谘詢交稅政策,第一個聘請私人律師,第一個與證券公司對簿公堂,第一個作為個人投資者被大學聘請為教授的人。

他是中國證券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個人物,被譽為“中國第一股民”,後來他的故事被包括美國《時代雜誌》、《新聞周刊》在內的世界各地媒體廣為報道。並在一九九八年,被央視評選為“改革開放二十年風雲人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