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5年首飛,8年量產(1 / 2)

630shu ,最快更新騰飛我的航空時代最新章節!

而這種敢於打破現狀,不斷用創新收割國外市場實現盈利的模式,正是上層需要的改革典範,也正因為如此,上層的幾位大領導不止一次的感慨,不是改革的決心不夠大,力度不夠強,而是像莊建業這種不怕深水區困難的人太少,像中國騰飛這類充滿改革活力的企業太少。

也正因為如此,上層的大領導們明著是讓中國騰飛成為大型國企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可實際上明裡暗裡給予中國騰飛極大的優惠政策,不然中國騰飛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突飛猛進。

當然,實力提升的中國騰飛想要在業內樹立自己巨無霸的地位,徹底與航空工業集團比肩還需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來證明。

此時此刻,在中評專家會會場拿出一整套航母艦載機配置方案的中國騰飛的艦載機項目便是最好的證明。

材料、工藝、專業設備、航空發動機再加上艦載機的研發團隊,如此種種哪裡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或者是成功航空集團這類單一航空產品製造商所能企及的?

隻有航空工業集團統合所有資源才會有一較高下的實力。

想到這裡,黃峰緩緩的閉上了眼睛,他知道這一次又輸了,就如同十幾年前他第一次在廠區門口的茶樓見莊建業時一樣,自覺自己十拿九穩,結果還是被這小子擺了一道一樣,總是棋差一招。

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定如此規模的中國騰飛,手腕什麼的依然高超也就罷了,關鍵是實力過於強橫,你拿出一款艦載戰鬥機,人家直接把艦載戰鬥機,艦載預警機,艦載運輸機,艦載反潛機,無人艦載加油機和艦載直升機這一整套艦載機堆出來。

妥妥的實力碾壓!

這一局他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輸的不冤!

可問題是黃峰這樣的有大局觀的識時務之人能看得清現在的情勢,但不等於所有人都能察覺到局勢的走向,特彆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參與殲—11改的幾名核心技術領導。

他們可是從九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從烏克蘭淘回來的那架t—10k-3型艦載機原型機,之後參與到仿製蘇—27的工作中又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回過頭來在做殲—11改可謂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本以為憑借著殲—11改能讓他們這些核心技術領導不說能名垂青史,最起碼也能名利雙收,結果半路殺出個中國騰飛,放出一款fc—23艦載戰鬥機也就罷了,居然還搞出一整套艦載機解決方案。

什麼意思?想用規模換質量,用機海戰術堆死殲—11改?我呸~~姥姥,殲—11改是最棒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