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航空設計大師(2 / 2)

成功集團、東北集團乃至宏通集團都是這麼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可中國騰飛似乎不屑於一步步腳踏實地的邁進,總給人一種急不可耐的想要一步到位的飛越敢,結果就是用力過猛,適得其反。

正因為如此,不少總部的專家和領導都不止一次的感慨,要是中國騰飛能在保守的輕型機和激進的試驗驗證機中間找到一個相互融合的平衡點,絕對能趟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問題是,這種平衡點需要的可不單單是簡單的技術和工藝,更不是某個單項的創新性成就,而是一個具備豐富經驗的航空設計方麵的大師以及一支能夠兼容並蓄且執行力極強的超級團隊。

中國騰飛不缺技術,更是在製造工藝上獨領風騷,偏偏缺乏這樣大師級的航空設計大牛以及跟大牛配合的頂級研發團隊。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樣的大師和團隊可不是想培養就能培養出來的,國內航空工業發展半個多世紀,舉全國之力也就培養出一個大師外加1.5個核心團隊。

一個大師自然是十號工程的總師,1.5各團隊其中一個就是十號工程團隊,當然了,現在十號工程研製完成,這個團隊已經升格為20號工程團隊。

剩下的0.5個則是殲—11係列研發團隊,因為還需要依靠俄國的技術輸出,因此這個團隊的獨立性稍弱,隻能算半個。

然後……然後就沒有了。

國內不是不想多培養幾個,問題是這種事情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苦功連個水花都翻不起,就彆說成效了,因此國家即便加大這方麵的扶持力度也隻能靜靜等待。

如此情況下,專家們也隻能哀歎中國騰飛的不幸,空有一身本身,沒有核心團隊和大師的引導,終究隻能在戰鬥機這個領域做個默默無聞的配套。

這不單單是中國騰飛的不幸,何嘗不是整個國內航空工業的悲哀?

然而在此時此刻,隨著湯莉莉將FC—23重型艦載戰鬥機的三維圖展示出來,在場的無論是專家組的專家還是海軍的領導和首長,都在心底裡冒出一個震驚無比的想法,那就是他們今天極有可能見證國內另一位航空設計大師以及圍繞這位大師的那支研發團隊的誕生。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原因很簡單,屏幕上的FC—23完美的將中國騰飛猶如精神分裂的保守與創新完美的整合在一起,並在形成一個極具現代感的平衡點。

試問,沒有大師的提綱挈領,沒有利害團隊的穿針引線怎可能做到這一步!,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