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當大哥,就得舍得投入。
問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騰飛集團正好處在關鍵的轉型期,很多緊要的項目都是勒緊褲腰帶咬著牙上的。
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搞全權數字電子控製係統。
這要是其他單位,估計就放挺了,等著其他項目進行的差不多了,再回籠資金上馬全權數字電子控製係統。
可莊建業是什麼人,那是認準一條道就要走到黑的狠角色,更何況,他要給騰飛集體在國際航空發動機領域爭取江湖地位,要登上大哥的寶座,自然是要分秒必爭,時不我待。
但手頭的資源不足,精力不夠怎麼辦?
好辦,把這麼艱巨的任務放在國家支持的重點型號不就行了。
十號工程橫看豎看都是最合適的,作為一款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十號工程最開始就確定使用的是電傳操縱係統。
為此騰飛集團的機電部門還成為十號工程伺服電機的重要配套廠商,這還不算,為了完成十號工程的電傳操縱係統和機載電子係統的協調問題,騰飛集團還不惜把褲衩子賠光的強大毅力,向國家試飛中心提供了3架“科幻星”試驗驗證專用飛機。
下了這麼大的本錢,做出來的先進作戰飛機,少了航空發動機全權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簡直就跟美的冒泡的女神級大美女,臉上居然冒出了兩個白嫩嫩的小痘痘,怎麼看怎麼不完美。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由於國產大推力軍用航空發動機接連跳票,十號工程列裝國產發動機服役已經成為奇跡般的小概率事件。
為了保證在在九十年代末投產,21世紀初形成作戰能力的目標,十號工程項目組無奈之下,隻能選用蘇—27上配備的AL—31型大推力軍用航空發動機。
然而這款俄製航空發動機的推力啥的都滿足十號工程需求,但在發動機控製係統上有些不儘如人意。
因為其上麵使用的是一套前蘇聯在八十年代中期定型的液壓機械—模擬數字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
整體上到是沒有傳統的液壓機械控製係統那麼複雜和反人類,內中加了不少電子元器件簡化了控製機構。
但就性能而言,相較於全權數字電子控製係統還是相差甚大。
這就好比是手機,如果說全權數字電子控製係統性能先進的智能機的話,那俄國人采用的液壓機械—模擬數字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就是磚頭一樣的大哥大。
隻能說比傳統的液壓機械控製係統稍好一些。
這從蘇—27的飛控係統就能看得出來,外形酷炫的蘇—27使用的卻是數字模擬式操作係統,根本就不是純數字的多餘度電傳操縱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