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騰飛我的航空時代最新章節!
也難怪默林茨會如此。
這麼多年他靠著承銷騰飛集團出產的高端航材和衛星零部件的確是賺的盆滿缽滿,但在一些巨頭的眼中始終是不入流的小玩意。
然而等默林茨還是承擔航天發射業務後,他就等於動了美國國內利益集團的蛋糕。
而這個利益集團不是彆的,正是以洛克希德、波音、諾斯羅普等巨頭組成的航天發射聯盟的蛋糕。
要知道在商業發射市場上,這個航天發射聯盟從70年代開始就出在絕對的壟斷地位,唯一可以與其競爭的隻有歐洲的阿麗亞娜宇航公司,問題是歐洲人在很多方麵要指望美國,不然他們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想要升空都是問題。
隻要美國這邊稍微在參數上撇撇嘴,歐洲的火箭發射台就得炸大炮仗。
如此情況下,歐洲根本沒法跟美國人競爭,隻能撿著美國人不要的湯湯水水勉強維持。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橫衝直闖的衝進了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作為蘇聯的直接繼承者,俄羅斯的航天發射技術毋庸置疑。
按理說能在美國的壟斷下撕下一大塊肉。
然而俄羅斯其他方麵都是頂尖的,唯獨搞經濟不行,恰恰經濟優勢其他一切的基礎,如此一來失去經濟支撐的航天業務就跟沙雕一樣,垮的是一塌糊塗。
於是各種故障,各種炸煙花,各種失誤可謂層出不窮,導致俄羅斯剛進入航天發射市場沒幾年,口碑便徹底崩塌,以至於一般人不敢上門,沒辦法,任誰也不想花數億美元弄出來的衛星是個賞心悅目的大煙花不是。
歐洲是傀儡,俄羅斯把自己給玩兒饞了,剩下的隻有中國的商業航天了。
說實話,剛開始美國的航天發射聯盟真沒把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射領域放在眼裡,覺得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憋著一口氣弄出來的運載火箭能打上去就算燒高香了,就算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又如何?炸幾次,就能讓全世界明白,哪家好,哪家是撲街了。
八十年代末,剛剛踏入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中國航天的確出現不少失誤與不適,但中國航天本著當年兩彈一星打下的基礎以及多年來航天領域樸實肯乾的踏實作風很快就克服了這些困難,很快就在國家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站住了腳跟。
當然,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商業發射性價比太高了,同樣是近地軌道一箭雙星,美國的報價是55億美元,且不包在軌調試。
中國隻要16億美元,並根據客戶需求,基於為其三天的在軌調試服務,然後交付。
價格是美國的五分之一,服務態度還比美國人好得多,最關鍵的是成功率還不低,最起碼也在90以上,儘管比美國略微差一些,卻比俄羅斯那種關鍵零件哪兒去了都不知道的超級不靠譜要要強的多得多。
於是吸引了一大批有心發射衛星,但手頭略緊的國家、地區以及組織,也正因為如此,從1993年開始中國航天發射開始呈爆發式增長。
偏偏在這個時候,騰飛集團一個搞航空的製造商宣布進軍國際商業航天發射領域,並很快取得運載火箭生產許可以及首次商業發射訂單。
美國的航天發射聯盟這一看,好家夥,中國這是要打造更加高效的商業航天發射產業集群呀,這要是被他們搞出來,以如今中國航天的成功率,低廉的發射成本以及高效的空間運作技術,美國航天發射聯盟的壟斷地位可就要g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