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委屈了,二是錢沒給到位……”
保理集團的高管重複了一遍林光華所說的話,旋即意識到了什麼,瞪大眼睛朝著車間西南方向看去。似乎透過車間厚厚的牆壁看到廠區外那片世外桃源般的彆墅區,有些失聲的說道:“那片新建的彆墅住宅……”
林光華點頭:“領導您可想錯了,我們騰飛集團可不是隻顧著老外,不顧本土的缺德企業,一切規章完全一視同仁,新開發的彆墅區可是麵向全體騰飛集團員工,隻要其提供的技術符合集團的需要,並幫助集團取得效益,就有可能獲得一套。”
說著林光華不免羨慕的看向還握在默林茨手裡的那個凸型的鞍部工件兒,不無羨慕的言語道:“從彆墅區落成到現在一共分出去兩套,看來這第三套也快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阿列克謝教授獲得彆墅,拿50萬年薪也算實至名歸。”
林光華所說的阿列克謝教授便是從俄羅斯來到中國的一位前蘇聯航天技術專家,曾經參與過蘇聯海洋係列、宇宙係列兩款蘇聯著名的太空偵察衛星的研製工作,之後被調往蘇聯國家航天設計局,作為材料學科分係統負責人之一參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研製工作,期間接觸到了環路熱管技術。
蘇聯解體前,由於“暴風雪”號被蘇聯下馬,阿列克謝不得已,返回值得母校烏拉爾工業大學擔任機電工程係的教授。
蘇聯解體後,學校經費斷絕,阿列克謝教授與其他蘇聯科技人員一樣生活陷入了困頓,不得已隻能變賣家裡值錢的物件兒才能勉強度日。
若非如此,國內有關方麵去阿裡克謝家裡接洽,這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也不會如此痛快,沒辦法,家裡真的揭不開鍋了。
當然除了經濟問題,阿裡克謝教授與中國的感情也是他選擇來國內的重要原因,畢竟在50年代蘇聯援華時,阿裡克謝便作為援華專家隊伍中的一員,長期駐留古城太原,幫助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建立了自己的航天基礎工業。
那段同誌加兄弟的感情,給阿列克謝教授留下十分深刻的記憶,正因為如此,當聽說國內的騰飛集團可以解決他的溫飽且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後,阿列克謝想都不想就回絕了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邀請,帶著一大家子千裡迢迢從烏拉爾來到了西平。
結果發現,這哪裡隻是解決溫飽,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而是直接將他當成騰飛集團的骨乾來對待。
剛入職就拿10萬人民幣一年的底薪,分了一套120平米的公寓樓居住,與此同時騰飛集團還給了一個獨立實驗室和四名聰明勤勞的助手。
至於工作騰飛集團既沒給規劃,也沒設目標,更沒用種種手段逼迫交出某項關鍵的核心技術,隻是讓阿列克謝教授自己琢磨騰飛集團需要什麼,然後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特長儘情發揮。
毫不誇張的說,騰飛集團將無限的科研自由完全交給阿列克謝。
當然,這種自由也不是完全開放的,是有個時效期,不長也不短,隻有區區三年。
在這三年時間裡騰飛集團會根據課題和項目劃撥科研經費,期間集團不參與任何研究上的東西,任憑課題主導者自己發揮。
如果三年內幫助騰飛集團完成某項產品的升級或拓展,便按照騰飛集團已經成熟的規定,給予學科帶頭人及團隊獎勵的同時,市場化後的利潤還會按照比例與該項目研製人員分成。
如果三年內啥都沒弄出來,不好意思,三年的工資集團可以不要,但獨立的實驗室是不能再給你用了,同時之前享受的一切待遇全部取消不說,還要按照集團規定服從人事部門的調度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