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直升機總裝線(1 / 2)

,最快更新騰飛我的航空時代最新章節!

吳越省自古便是東南要衝之地,而相州更是要衝中的要衝,也正因為如此,六十年代初全國三線建設的時候,相州便成為滬市、金陵、臨安等重要工業城市的淺近縱深的備份所在地。

類似的地方在全國還有不少,屬於是各地方響應國家號召做得工業布局,被籠統成為小三線。

相州飛機製造廠,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其主要承接滬市飛機製造廠、金陵旋翼航空研究所以及臨安的特種儀器製造廠的部分轉移和配套。

起初主要生產教練機和一部分強五攻擊機,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承擔直6直升機的試製工作,直6下馬以後,由於軍工產品產量下降,相州廠與其他國營企業一樣,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困境。

不過由於其麵向長三角的改革開放前沿地區,背靠華中資源地區,又有長江水道便利,加上廠領導抓住時機,利用相州廠遠勝於周邊工業企業的技術,開始承接各類壓力罐的生產製造。

很快就將困頓的相州廠帶出了困境不說,上繳的稅收和利潤也在逐年升高,算是在改革大潮中軍轉民的一個不錯的典型。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並沒過多久,來自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同類產品便於相州廠的產品展開競爭,再加上長三角本地的鄉鎮企業與合資企業的競爭,相州廠的產銷是每況愈下,沒過多久便再次陷入困境。

隨後便被騰飛集團兼並,經過改造和內部的重組,成立騰飛集團相州產業集群。

將一部分人員分流出去組建相州壓力罐製造公司,專門研製生產各類壓力容器,然後與園裡廠生產發電設備,騰飛航空動力出產的燃氣渦輪動力裝置一同組成完整的冷\熱電聯配套機組,以更加高端迅猛的形勢開始攻略長三角地區的發電市場以及石油、化工等重型工業應用市場。

至於核心的飛機生產製造設備和隊伍,則組建騰飛集團直屬的相州直升機製造公司,專門負責騰飛集團旗下直升機的配套生產與整機組裝。

“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現在整個相州產業集群職工總計三千六百人,年產直升機三十二架,各類配套壓力罐一千兩百多套,年產值24億,上繳利稅38億,是我們相州規模以上企業中,效益最好,盈利最強,技術水平最高的企業。”

相州廠某車間外的柏油馬路上,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旁邊的花壇上秋季的菊花芬芳奪目,就如同此刻相州地方的某領導熱情洋溢的介紹,充滿了自豪、奔放與激情。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為身處c位的那個從第二炮兵退役,轉為航空航天部主要領導的趙主任,更不是跟在趙主任後麵,那個在領導眼裡不思進取,在老外眼裡傲慢無禮的莊建業。

而是因為站在趙主任旁邊的三位老外。

唐納德·維恩、莫斯頓以及舒曼。

按理說相州距離長三角改革前沿不遠,外商也見過不少,作為相州地方領導雖然無法免疫,也不至於這般熱情的過了分。

問題是眼前這三個老外個頂個都不是一般人,其中兩家是跨國企業,另一家德國企業稍微弱了點兒,但實力同樣不俗,都屬於那種有錢、有技術的績優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