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調運車輛起飛的直升機,彆說趙教授了,吳平這個廠長同樣喉結一動,緊張的咽了下口水。
實際上何止是趙教授和吳平緊張,位於西平的騰飛集團總部就沒有一個輕鬆的,尤其是林光華領銜的技術團隊,更是守在十多部電話機旁,隨時準備解決外派的技術保障小組所遇到的問題。
至於莊建業,的確是不想見約德爾,但拒絕的理由還真的沒瞎編,這次他是真的被上級領導臨時叫去了京城。
協同空軍部隊,調度騰飛集團旗下騰飛通用航空的各項支援工作。
這是近一年來部隊組織的第三次大規模國防動員演習,前兩次分彆動員了鐵路部門和海運部門。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般動員民用部門參與演習不能說沒有,但絕沒有這麼密集。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剛結束的海灣戰爭對部隊的衝擊力實在太大,這種大不是單方麵的,而是全方位的。
技術、裝備、戰法、戰術說是顛覆了國內三觀也不為過,所以在海灣戰爭結束沒多久,部隊便開始一邊總結海灣戰爭經驗,一邊開始利用演習來摸索新戰法和新思路。
其中全方位的動員演習便是這種新思路的部分體現。
這主要是因為美軍在海灣戰爭的表現,讓國內部隊猛然發現,原來有些事情並不用部隊一肩挑,某些業務完全可以用地方資源或商業企業來解決。
就比如說美軍在向沙特集結兵力時,除了美國海軍的戰略運輸司令部的滾裝船外,還征集了大量民用商船用於運送重型裝備。
再比如空中運輸兵力時,美軍掌握的運輸機多數負責運送應急的重型裝備,絕大部分士兵則是乘坐民航客機抵達集結地。
再有美軍用於監視伊拉克的衛星,除了美軍自己掌握的,多數是通過租借民用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實現24小時不間斷偵察的。
甚至連部分作戰飛機的維護保養,集結地的娛樂場所都外包給民用承包商,從而實現高效、快速的作戰進攻效率。
看著美軍在中東大沙漠中這般軍民結合的表演,國內部隊的首長們是羨慕的,如果國內也能有這般高效的動員體製,那部隊的戰鬥力不說能上一個層次,卻可以在關鍵時刻爆發出難以想象的實力。
可問題是國內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這樣高效動員的機製,就更彆說遵循的法律條文了。
這倒不是說,國內不能動員,不然各地的武裝部是乾什麼的?但這種動員多集中在人員方麵,工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武器的生產,真要調動民用設備參與戰爭行動卻沒有非常明確的原則去讓人遵循。
要知道有些民用設備不是一聲令部隊征用就真的能用到刀刃上的,就比說運輸滾裝船,部隊征用令下的簡單,可船上的船員怎麼配?油料補給在哪個港口裝?艦隻防空該怎麼操艦?水雷在前如何規避?快速裝卸怎麼運作?戰場救護如何展開?
這些都不是一紙征調令就能解決的,是需要在平時軍民親密結合,不斷在訓練中摸索默契度,一點點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