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軍的f—14“雄貓”艦載戰鬥機是一款堪稱經典的作戰飛機,最大的特點是變後掠翼的設計。
堪稱七十年代的一個奇跡,因為變後掠翼不僅複雜,而且對整個機體的結構強度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機翼在變化過程中的不氣動阻力和載荷下,輕則容易造成機身結構疲勞,整體機體壽命下降;嚴重的很容易導致機體解體,造成事故。
正因為如此,變後掠翼戰鬥機儘管風靡一時,真正能夠將其生產並大規模廣泛應用的,全世界隻有兩個半,其中兩個是美國和蘇聯,另外半個則是歐洲。
美國和蘇聯不用說了,從戰鬥機到轟炸機,整整一代的機型全都用上了變後掠翼,歐洲之所以說是半個,因為除了“狂風”戰鬥機外,並沒有形成全係列的變後掠翼機隊。
之所以如此很簡單,歐洲缺乏大型的電子束焊接機,製造不了更大型的,可以承受變後掠翼氣動結構的中央翼盒。
是的,想解決變後掠翼機體結構的關鍵便是整體結構十分強悍的中央翼盒。
一般情況下,要保持整體結構的完整性,應用整體鑄造工藝是最穩妥的,然而在航空器製造領域,特彆是先進航空器的製造,每一寸空間都是設計師們的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個接頭,或需要安裝某個設備,或許是連接某個部位的控製器,總而言之偌大的中央翼盒,設計師們是不可能將其當做空白置之不理的。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鑄造的時候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內部所需要的結構和複雜的艙室。
除此之外,飛機所有部位都要做到輕薄,就拿f—14的中央翼盒蒙皮來說,最薄的鈦合金蒙皮隻有0.025mm,隻相當於一張a4紙的薄厚。
整體鑄造到是省心了,但卻做不出如此極致的程度,勢必需要後期的複雜的機加工處理,但整體鑄造已經成形,再用機加工的話難度大不說,對整體結構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因此最好的辦法便是分段製造,然後利用焊接將其拚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體化的整體結構。
電子焊接便在其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由於電子焊接工藝熱選穩定性好,易控製;能量集中,速度快,焊接變形小,焊縫質量好,以上種種,配合真空環境,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間接減輕整體結構重量,增加部件的完整性,提高強度,是一種在航空航天領域不可多得的精密焊接工藝。
還是拿f—14來說,其中央翼盒整體長7米,寬0.9米,整個結構由53個鈦合金部件組成,合並在一起一共70條焊縫,全部采用電子束焊接工藝製造,焊接厚度為12到57.2毫米,全部焊縫總長度為55米。
至於效果自不必說,不但照比傳統焊接工藝,采用電子束焊接工藝的f—14的中央翼盒整體結構減輕了273公斤,而且整體強度也十分優異,這從之後f—14的事故中就能看得出來,隻要不是特彆重大的空情事故,f—14的中央翼盒很少發生整體斷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