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個時候,扶蘇明白了想要讓百姓休養生息,過上好日子,並不僅僅隻是君主的一個決定就可以做到的。
百姓們是貧還是富,更多的事取決於整個國家的狀態。
隻有當國家解決了內憂外患之後,才能夠穩定民生。
若是不能把匈奴以及六國的問題處理掉,即便讓百姓過了幾年安生日子,要不了多長時間便會再次爆發戰爭,將國家拉進水深火熱之中。
現在的百姓過得是很苦,但至少要比被卷入戰爭之中,無故送了性命要好。
另外,對於秦軍的戰鬥他也是有著不小的感觸。
在邊疆的這幾年,扶蘇也親眼見到過匈奴進犯,與秦國將士發生血戰。
一次次被擊退,一次次又再來。
每一次被擊退後,都會留下滿地的屍體,有匈奴的也有秦軍的。
還記得在第一次看到廝殺的場景時,自己的感覺很不舒服,控製不住的想要嘔吐。
雖然以前也看到過罪犯被殺死,但那種千萬人拚命殺戮的場麵卻是沒有領教過。
滿地的鮮血,殘缺的屍體,還有那痛苦的哀嚎與臨死前恐懼不甘的眼神,都讓其印象深刻。
目睹了這樣的場景後,他好幾天都沒有睡一個安生覺,即便睡著了也會半夜驚醒。
這種情況直到半年後才好上一些。
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是習慣了。
在感受了幾次血腥的戰場之後,他也漸漸的適應了,適應了鮮血的氣味與那殘酷的戰鬥方式。
在北疆度過了一年的時間後,他的心中便平靜了下來。
甚至在兩軍廝殺的時候還能夠很冷靜的觀察戰場局勢,分析著雙方的優勢與劣勢。
不再會被這樣的景象給驚到。
與此同時,自己的心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硬。
雖然仍舊會為了士兵的死亡而悲傷,為了戰爭的殘酷而感慨,但卻不再像以前那樣敏感。
當見過了太多的死亡之後,自身的接受能力會強大許多。
與其沉浸在哀傷與不忍之中,倒不如去思考如何降低傷亡,儘快擊敗對手。
這幾年的時間,扶蘇學到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過度的仁愛是一種累贅。
有仁愛之心是好的,但卻要分清楚施行仁愛的對象、方式以時機。
在亂世之中仁慈不僅會害了自己,也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尤其是作為一國之君,更是不能一味的仁慈。
有時候冷酷一些,或許能夠拯救更多的生命。
心腸太軟,過於仁慈的人通常都會感情用事,而身居高位,需要的卻是最理性的判斷。
如何穩定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需要站在大方向上去考慮。
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忍,便影響到大局。這是身為君王的大忌。
父子兩人在一起談論了一個時辰,從言語與態度之中,嬴政感受到了自己的這個兒子所產生的巨大變化。
雖然依然主張施行仁政,但卻是果決了許多,不再受個人情緒的影響。
展現出了與從前截然不同的一麵……:,,,,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