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你這是怎麼了?”胤先讓他坐下來喘幾口氣,又讓小太監給他倒了一杯涼茶。
“臣來是有事跟您商量啊?”威廉喝下一口水,急急忙忙的說:“您知道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嗎?”
胤和胤對視一眼,察覺到事情不簡單。
“知道這個人是你們最高領導人,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製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製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胤隻是簡單了解一些也不並非很清楚。
“確實是這樣,教皇在宗教內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威廉說道:“像是我們傳教士,指的是是堅定地信仰宗教,並且遠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傳播宗教的修道者。雖然有些宗教,很少到處傳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傳教士來擴散它的影響。”
“這點我是清楚的,”胤點了點頭。
康熙帝也沒有阻止過他們傳教,不過貌似老百姓更信奉佛教和道教。
“問題在於這個教皇,”威廉首先表明立場道:“像是亞曆山大七世對清朝禮儀寬容派代表,主溫和,不過曆史上天主教與法國,伊麗莎白一世等皇族和國家都出現過矛盾。”
雷芒十一世原名季安弗朗西斯科阿爾巴克尼,
克雷芒十一世登位於教廷政治作用日益減弱之時。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垂死時選了法國波旁家族的腓力五世繼承王位,克雷芒十一世即予以承認,引起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不滿,指責克雷芒十一世袒護法蘭西。
其實克雷芒十一世隻想委屈求和避免戰爭,使意大利免遭災禍,但是他失敗了。
法蘭西出兵占領意大利北部要塞曼圖亞,又被神聖羅馬帝國名將薩伏依的歐根親王逐出。
1701年---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的約瑟夫一世繼承其父利奧波德一世為皇帝後,更加敵視克雷芒十一世。
他在1708年派遣軍隊進攻教皇國,占領那不勒斯王國,次年逼教皇承認其弟查理大公(未來皇帝查理六世)為西班牙國王。
於是腓力五世與克雷芒十一世斷絕外交關係。
克雷芒十一世也如前幾代教皇一樣介入法蘭西國內鬥爭,麵臨法蘭西高盧主義與詹森主義的困擾。
1713年(康熙帝二十五年),他應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請求發布通諭(《克雷芒通諭》)譴責詹森主義者的著作《道德思索》,提出101條神學論點。
詹森派在法國國內獲得法院官員的支持,認為教皇這個通諭是對法蘭西教會的無理乾澀。
而國王和讚成者項通諭的各主教都支持教皇,他們同法官日趨對立,後來國王乾脆宣布此項諭令就是國法,此後發生了長達30年的糾紛。
經過一係列的事情,不宗教高層對於恰逢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的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他膽怯懦弱,優柔寡斷,把事情辦得一團糟,有了明確的認知!!!
“沒想到天主教一個宗教在你們國家這麼複雜,那這個羅馬教皇的權利很大啊?”
胤對此佛教和道教在清朝的現狀,覺得天主教簡直就不應該存在。
威廉阻止了一下語言,又解釋道:“以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
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後第二次裡昂會議兩次確認後,才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
“這還好,不然真是有恃無恐的囂張,天主教本就在西方人數眾多,”胤鬆了一口氣,還好有人可以控製,不然還真會麻煩。
“宗教內部也是互相製約,有人得地方就有爭鬥,相信這點端郡王和十阿哥是更加清楚的,而且大多數宗教內部的人手無縛雞之力,隻是有主教的地方,才會有武力保護,”威廉索性坦白的說道。
胤微微一下頭,直奔主題的問道:“克雷芒十一世是要來大清造訪,還是說會有什麼其他?”
胤明白威廉無緣無故跟他提及克雷芒十一世乾過的蠢事。
在天主教傳入本土後,教會內部派係林立,內訌不斷。
在本土的多明我派、法蘭西派與耶穌會神學思想的衝突與矛盾,進一步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疑慮和傳統文化的抵製,明朝時發生一次大的教案。
康熙三十二年時,法國傳教士閻方在他管轄的福建代牧區下達了禁止發布了教徒實行中國禮儀的命令,這一行為很快清朝引起爭議。
不過當時大部分傳教士都規規矩矩的康熙帝沒有存在過於激烈的行為。
“本次前來的……傳教士多羅是一個古板到骨子裡麵的人,對於宗教的超過一切,”威廉委婉的說出這句話。
胤還是明白對方是什麼含義。
胤做出一些布置,也伺機保護一些隻是想做研究的西方人。
時間慢慢悠悠到了夏季。
羅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節多羅到達京城。
乾涉天主教中國教民尊孔祭祖,把大清習俗視為異端,想要乾涉清朝內政。
胤不說康熙帝,單單是朝廷大臣就打心底拒絕。
一堆西方異族,竟然想要乾涉大清統治,簡直就是作死。
一時間大清內部的傳教士受到各方擠壓。
一塊美味蛋糕,誰都不想讓外人來分享,坐享其成。
就連胤對於威廉都有些不滿意。
威廉知道後,私下聯合其他老老實實的傳教士跟胤大表忠心,表示他們隻想老老實實待在京城做研究。
另一方麵,多羅認定清朝的祭祖敬孔是違反天主教教義的行為。
利瑪竇是當時耶穌會總會長,負責在清朝的傳教事宜,為了能夠傳教,他做出了妥協,他解釋清朝的祖先崇拜是祭祀祖先的一個儀式,並不摻有迷信。
他還認為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天”和天主教教義的“上帝”是一樣的,利瑪竇把天主教轉化為能夠與儒家思想兼容的宗教。
這一套理論被當時在中國的傳教士所奉行,他們將這一理論稱為“利瑪竇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