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科技發展不平衡以及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利用,這種問題在中國也很突出。
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擁有高官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達幾十萬項,可是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工業技術裝備的總體水平要落後1520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隻有28%,遠低於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這表明中國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蘇聯要到1991年的年底的時候才會正式解體,這也就意味著段雲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招攬到前蘇聯的科學家。
不過在招攬蘇聯科學家的問題上,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在蘇聯解體的前一兩年之內,國內的經濟問題並沒有爆發,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還是可以維持的,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員的收入,短期內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另外就是前蘇聯的大部分科學家更向往的是美歐的生活,蘇聯的解體讓他們有了投奔昔日國家政敵的機會,而且很多優秀的蘇聯科學家在很早以前就接受了美國政府的“招安”,其他國家講招攬優秀蘇聯科學家,隻能選擇美國挑剩的人才。
所以段雲也想從蘇聯解體中中分得一杯羹,尤其是招攬那些頂尖精英人才,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他需要提前布局,提前向那些蘇聯科學家拋出“橄欖枝”,許諾各種高薪待遇,也隻有這樣,那些蘇聯科學家才能在國家解體之後,把段雲的公司當成一個“後路”和“選項”,前往中國進行“淘金”。
而且在這些科學家的選擇中,也不是所有人才都是段雲需要的,段雲還需要重新進行篩選,挑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才。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胡正明雖然可以幫助自己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但蘇聯那邊的事情,他卻根本幫不上任何的忙,段雲還需要想其他的辦法。
“胡教授,你認識的學者朋友中,有沒有和蘇聯人打過交道的”段雲問道。
“我們在國際性的會議上能夠接觸到一些蘇聯的技術專家,不過不可能有深入的交往,美國科學家想要去蘇聯,是要經過層層審批的,中央情報局那邊也不允許我們私自和蘇聯方麵接觸……”胡正明說道。
“果然如此。”段雲聽到這裡輕輕的點了點頭。
“你不會是想在蘇聯設立研發中心吧”胡正明問道。
“和您實話說吧,我確實有這個想法。”段雲看了胡正明一眼,接著說道:“如果你有哪位朋友能夠跟蘇聯的科學家經常打交道,可以給我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