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覺得咱們兩家的合作不光限於 CPU芯片方麵,我還打算和貴公司合作,研發一種新的 PC電腦技術。”段雲正色說道。
“新的 PC電腦技術?”王之聞言一愣,對段雲問道:“那你給我說說,你打算合作研發什麼新技術?”
“我的計劃是咱們聯合開發一種新的數據傳輸接口,暫時定名為USB,讓電腦的數據傳輸比現在快10倍甚至百倍!”段雲眉頭一挑說道。
“ USB?”聽到段雲這麼說,王之頓時愣了一下。
USB對於後世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通用串行總線的英文縮寫,是一個外部總線標準,用於規範電腦與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通訊,是應用於 PC領域的接口技術。
USB標準誕生於90年代中期,在那個時候,個人電腦已經頗為發達了,但是隨著電腦行業的發展,出現了這麼幾個矛盾。
第一是80年代的機械硬盤革命,自從1981年3.5寸機械硬盤,1988年2.5寸硬盤麵世之後,整個機械硬盤界的發展就走上了快車道,容量的增速堪稱是日新月異,1991年IBM發布了首款1GB的民用3.5寸硬盤,是硬盤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在硬盤存儲量不斷擴大的同時,許多用戶發現自己手上的接口的傳輸速度還在用byte計算,1KB等於1024byte,這幾乎就是蝸牛一般的速度。
於是更快的速度,就成了新標準的第一需求。
第二是隨著半導體工業的發展,摩爾定律的指導,到了90年代的時候民用計算機已經能夠提供較高的性能,這使得電腦現在可以通過擴展來辦到以前許多需要專用設備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調音,繪圖等等。
所以除了傳輸數據要快,更好的兼容性,就成了新標準的第二目標。
第三是90年代初,電腦界充斥著大量的接口,比如IBM推出的PS/2接口,經常用來接打印機的LPT接口等等。
因此更好的通用性,就成了新標準的最終方向。
基於以上三點 PC電腦的迫切需求,英特爾公司最終在90年代中期,開發出了 USB標準。
段雲想要用自己的儲存芯片做移動U盤,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實現數據快速傳輸的問題, USB無疑是最佳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