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實力讓貝爾實驗室所屬的AT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壟斷了美國和加拿大的電話業務,換到中國來說,大概相當於後世的華為和中國電信。
因為AT公司的利潤很高,控製著美國大部分市場,所以能夠繼續支撐貝爾實驗室的高額研發費用。
到了1994年的時候,AT公司營業額達到了700億美元,這一年貝爾實驗室總裁梅毅強帶領代表團訪華,時任國家最高領導親自接待了他們,這樣的待遇可謂空前絕後。
但這已經是AT最後的風光了。
在1995年的時候,At公司發展到了頂峰,但是投資者們並不滿足,他們想讓自己的錢在再鼓一些。
那一年股市大好,他們也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設備製造部門和電信部門分開,AT再次重組,分裂成為AT,朗訊和NCR。
貝爾實驗室也被一分為二,朗訊獲得貝爾實驗室的名稱,AT擁有另一半實驗室,後來命名為香農實驗室。
於是在1996年2月,朗訊在華爾街有名的投資銀行的領先之下上市,籌集資金30億美元,成為當時曆史上最大的上市行動。
投資者們的預料沒有錯,朗訊的股價大漲,華爾街投資高管和中層都發了一筆。
但這種一次性的銷售,從長遠來看,對公司發展的意義並不大,但公司獨立董事們隻需要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對他們而言,短期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的貝爾實驗室,因為背靠AT,養活兩萬人非常容易,也足以保證他們的研發能力。
但是分離出來的朗訊利潤不以支撐實驗室的開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被要求將研發轉向可以快速賺錢的產品上來。
創新能力不夠存在,從此再也沒有做出什麼大的發明。,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