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
京城。
跑部前進的單位,一波接著一波。大家漸漸發現,想要單獨拿下這個銀礦,難度好像有一點大啊!
畢竟。
此前。
華夏最大的銀礦,預估儲量才五千噸上下。
現在。
一萬五千噸的總儲量,比之高了兩倍。妥妥的華夏第一大銀礦,誰看了不心動?誰見了不像拿下?
而且。
由於勘探範圍沒有多大。
最終儲量,很可能再漲。
因此。
如此大的礦,他們想要單獨拿下,不是吃不吃得下的問題。而是眼饞的太多,且資格有點缺的問題。
。。。
一般。
探礦。
挖礦。
他們少說能占一項。
可如今。
這是深海礦藏。無論是探礦技術,還是挖礦技術,都幾乎沒有積累。想要爭,計劃書都寫不出特色。
無語。
鬱悶。
於是。
有的開始‘潤色’,說要大力自研海底鑽礦技術,以求增加成功概率。但特麼這招好像人人都會。
你寫。
人家也能寫。
頓時。
誰都沒有優勢了。見此情形,有的國企提出一個方案---合作研發,但很快得出的結論是要等三年。
一年研。
二年造。
三年測。
總之。
短期內彆想挖。
。。。
“不能提前?”
一國企高層問專家。
“不能。”
專家搖頭。
“我們沒有經驗,需要從底層開始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一年時間興許都不夠,建造也是問題。”
“三年。”
“還是保守估計,五年都有可能。”
“。。。”
這話。
聽得讓人無語。三年都還保守,五年都說得出口,太沒譜了吧!五年後開挖,那不黃花菜都涼了。
礦不會跑。
但。
人會調走。
“為什麼青元科技能做?”他直接來了個靈魂拷問。
對此。
專家翻了翻白眼,開口道:
“人到位。”
“錢到位。”
“青元科技本身擁有大批量的科研人員。還和全國幾乎所有二一一大學合作,投資了很多研究分院。”
“人才濟濟。”
“後來。”
“青元科技又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個國家,收購和建設研究所,等於縮小版的科研園區,廣納賢才。”
“直接和間接為其工作的科研人員,將近二十萬。雖然不是這二十萬人,都擠在鑽礦平台項目上。”
“但是。”
“科研是一個整體的東西。很多時候,其他技術突破,也能立即在一些項目上,產生推動的作用。”
“因此。”
“海底鑽礦平台的直接參與人數,就算隻有一千人,但其背後是二十萬科研人員,為其添磚加瓦。”
“領導。”
“您要能給這個項目,提供一萬名科研人員的話。”
“我也能三年給你弄出來。”
聽此。
企業高層再也沒有問題了。
靠!
一萬名科研人員? 夢呢!咱單位才多少人?對於科研的投入,再怎麼高,也湊不出這麼多的人來。
三年耗在一個項目。
咋可能?
。。。
“若要弄出來? 投入需要多少?”企業高層再次一問。
想了想。
“研發加建造? 一百億人民幣打底。”專家說出一個數字,他有同事在考察組? 知道一些浮遊號狀況。
心裡感慨。
貴!
是真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