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中,吳奇看著桌上的報告,已經久久看了三分鐘了,懷中的墨水早就按捺不住,看著主人沒有在乖乖的送上小魚乾,就舔了舔胡須上的殘渣,一個跳躍從吳奇的懷中跳了出來。
隻覺得懷中一空,吳奇方才回過神來!
這是一份合作建議書,這份文件來源於京城。
盯上的正是不久要舉辦的第二屆創業者大會,對方想要聯合取得活動的主辦權和投資資格,像是去年那種天機集團挑完了之後在給他們行為,已經不會再發生了!
華夏的風險投資其實起源很早,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華夏央行就成立了一家風投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創公司!
風投在誕生後十多年,就緩緩的進入了華夏,這個概念大概在八十年代進入華夏。政府在風投行業發展初期,是起著很重要的主導作用的。這一階段大概在1983年持續到1992年,約合十年的時間。而所有的投資方向,全都以促進科技進步為目的。
再這樣的背景下,帶著支持華夏高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中創誕生了!
中創是由政府主導的,主要財源來自國有財政撥款,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國內的資本市場尚處於萌芽階段,無法完全照搬外國的成熟io經驗以及並購退出渠道,所以投資方發現錢投出去了,可是卻一直沒有辦法收回來。
在一九九八年六月,身為華夏第一家風險投資的企業——中創突然宣布夭折!
其中,經曆有些曲折,可是看一看年代,就可以看得出中創到底倒在了那個地方?
在九十年代初,正是海南房地產勃發時期,為了投資穩定收益高,所以本該投資科技產業的風投公司,改行投資了房地產公司和地皮了。
理論上,這是華夏風投業的初創時期,而整個就是年代的初創時期,大批的風投機構相繼倒閉,阻滯了風投行業的發展。
國內風投初期的失敗,並不會影響國內經濟帶來的告訴增長,而這種快速增長的發展,引來了外國嗅覺敏銳的投資人。
自1993年開始,一直關注華夏經濟的境外資本,開始在華夏地區試水,特彆是以亞太地區的投資,大量的以香江為橋梁進入華夏創業市場。
同年,美利堅it媒體出版集團旗下idg太平洋風險投資基金,出資2000萬美元月魔都科技技術委員會合作,成立了華夏第一家中美合資的風投企業(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基金,這就是後來“兩開花”的大名鼎鼎的idg資本了。
信息革命的爆發速度難以想象,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史改變設計的另一契機,不僅推進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實施,實現了跨越過節的信息同步和共享,而且成為海內外創業的方向和熱點。
從1995年開始,清晰的分界點!
華美關係隨著蘇聯逝去後,漸漸開始慢慢地惡化了起來,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回國創業了。
他們帶回的不僅僅是在美利堅被證明的,或者正在美利堅進行的商業計劃正式歸國,他們同時還帶來的有境外的風險資本!
一個事物的發展,要經曆好幾個不同時期,從最開始的初創時期、發展時期、擴展時期到最後的成熟時期!
從初創時期,以國資委基礎的破滅,如今從95年,再次以境外資金為基礎的發展時期,在1998年有了一個暴增的時期,那是因為在1998年,陳思偉在政協會議上提交了著名的“科技一號提案”。
隨後,我國風險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及至2005年,華夏風險投資總額已經達到十五億!
咳咳,阿裡這種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