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位於五指山市泰翡路5號,始建於1981年秋,1986年10月1日對外開放。該館占地麵積52畝,建築麵積3772平方米,展區麵積3000平方米,是展示海南曆史、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館內設有多個展廳,包括海南民族曆史文化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等,展出文物多件套,其中一、二級文物750多件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位於五指山市海榆北路,1981年秋籌建,1986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前身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海南建省後,更名為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是全國六大民族博物館之一。這個博物館是海南建館最早、收藏少數民族文物最豐富的省級博物館,是一座以貯藏、陳列海南省曆史和黎族、苗族、回族文化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以考古挖掘、征集、收藏、研究和陳列海南民族文物為主,研究海南島曆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綜合性博物館。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1988年4月成立,簡稱\"瓊\",,建省前隸屬廣東省。境內居住有黎族、漢族、苗族、回族,截至2016年,全省總人口90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18%;在少數民族中,黎族人口149萬人,回族人口1.3萬人。海南島是海南省的主島嶼,山川秀麗,物產豐饒。自古以來,各少數民族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各民族和睦相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締造,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二萬年前,海南島已經有人類活動的曆史。其與華南沿海地區文化遺存基本相似。說明了海南島與大陸有著密切的文化淵源關係。秦朝在南方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島是象郡的外徽。漢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島設立珠崖、詹耳二郡。海南島的移民也越來越多,漢族回族苗族先民進入海南島,他們在海南島上辛勤開發,在南海輝煌燦爛的文化,對海南的發展和邊疆的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各具特色,相互交流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南,是我國紡織發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紡車輪、紡針等紡織工業的發現。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入貢中周的織品“織貝”,“黎錦”、和“黎被”等種種,海南布匹之販,遠達會稽等東南之地。從此機杼大行,漸為全國之用。
黎族、漢族、苗族、回族是海南島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紡、染、織、繡等方麵都有獨特的創造。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和使用棉紡織技術,到宋元時其技藝領先於世界,製作的黎幕、黎飾等聞名於世。元初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將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帶到鬆江地區,促進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自明末清初,苗族的蠟染、刺繡獨樹一幟;回族的服飾、貼布繡及其圖案突顯著中外文化交融;漢族的紡織技藝上融合發展,共創瓊州豐碑。
黎族傳統紡織技術世代相傳。黎族婦女織錦以棉麻為主,用軋棉機去棉籽,用彈棉弓彈棉花,用紡車紡紗,以植物和礦物質為染色原料。水平織機織錦,經過一係列的工藝過程,最後成為絢麗的黎錦。
鴉片戰爭以後,瓊崖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對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1919年5日4日,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五四”運動。1921年,瓊崖工人運動在黨的領導下,形成新的革命力量,成為中共瓊崖地方組織的階級基礎。
1939年2月10日,曰寇入侵海南後,國民黨軍隊退到五指山地區,大肆掠奪、屠殺,激起黎族、苗族人民的仇恨。1943年8月,王國興、王玉錦等人領導白沙,牙叉等地黎族苗族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摧毀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堅持為民族解放而英勇鬥爭。對創建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參觀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張平安他們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海南各族人民為爭取解放,堅定不移的和大陸人民勇敢戰鬥在一起,為建立新中國作出很大貢獻。館內展示了黎、苗、回等民族的豐富文物和生活習俗,通過實物、圖片及文字生動呈現了海南的曆史和文化傳承。特彆是黎族的傳統服飾和編織工藝,令人讚歎不已。參觀過程中,張平安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少數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對海南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一次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寶貴經曆。
甘工鳥的故事在黎族地區廣為流傳。故事講述了善良、美麗、勤勞、勇敢、聰明的黎族姑娘甘媧瘋狂地愛著情人勞海,但繼母卻為了金錢把他嫁給了財主。甘媧不從,家人就將其囚禁在竹籠裡,送到婆家,甘媧聽到籠子外的燕子歌唱,感歎人不如鳥,於是有了變成鳥的想法。後來甘媧化鳥飛走了,發出“甘工”的悲音,成為黎族人的吉祥鳥。
博物館的主樓。海南民族博物館目前隻有一樓的三個展館對外開放,有海南民族曆史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以及海南民族藝術陳列,第四個展館正在布展;二樓是辦公區域,三樓的多功能區和專題區域暫時不對外開放。一樓還有一個文創產品中心,其中的互助區域很有特色,大屏幕上的幾件民族樂器和參觀者互助!
黎族是海南島的最早居民,其祖先7000多年前已在海南繁衍生息。海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亞市、五指山市、東方市和樂東、昌江、白沙、瓊中、保亭、陵水等6個自治縣,少部分散居在儋州、萬寧、瓊海、屯昌等市縣。黎族源於百越族的一支——駱越,“黎族”稱謂始於唐末,宋代固定並沿用至今,因語言,服飾和居住等差異,分為哈、杞、潤、賽和美孚5個方言,對外交往時都自稱為“賽”。黎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
黎族飲食方式獨特,黎族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利用當地天然食材,製作出豐富多樣、美味可口的各種美食。山欄米飯、竹筒飯、醃酸魚、山欄米酒等都是傳統的特色美食。
黎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平原、河穀台地、平緩坡地,村寨周圍分布著農田和林地。村寨主要包括主屋、隆閨、穀倉、土地公廟、竹樓、曬穀場和曬穀架、牛欄、豬圈、山寮房等,一般采茅草、竹、木、藤和泥巴等材料建成。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船形屋”因酷似倒扣的船型而得名。
海南苗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之一,自稱“ki”ug”(“金門”)。苗族遷居海南島始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從廣西等地作為兵士被朝廷征調而來,爾後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謀生而移居海南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海南苗族以農業和種植業為主。解放前,苗族在山林中過著“一年一砍山,幾年一搬家”遷徙不定的遊獵生活。他們居住分散,刀耕火種、狩獵與采集是生活的主要來源。解放後,苗族下山定居從事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逐年改善,大多數人已住上磚瓦房、平頂房或樓房。海南苗族飲食極為豐富,其中五色飯是其獨特的飲食。婚姻實行一夫一妻製。民間盛行“檸撚投情”,“賦戀求情”、“招郎人贅”婚俗,婚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中南部山區;苗語屬於漢藏語係苗瑤語族瑤語支,全省語言統一,沒有方言差異;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敬奉盤古皇為始祖,1910年以後,一部分苗族開始信仰基督教;苗族村寨實行“村老”製度,“村老”是村寨裡的首領,其職責是調解糾紛、處理村寨內外事務、維持社會秩序等。
海南省現有回族8667人,三亞分布最多,有近7000人,聚居於回新、回輝兩村。目前,三亞回族還保持原先民族的傳統文化,過著濃厚純正的伊斯蘭教文化生活,不與其他民族通婚(除非信仰伊斯蘭教),穿著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裝,善於經商,是勤勞致富的能手。
根據曆史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鑒證,回族先民遷入海南島從唐代已經開始,唐代,廣州、揚州、泉州作為中國的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伊斯蘭教也最先傳入。而海南島當時是商船的中轉點,自然居留了部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宋代時較為頻繁,儋縣、萬寧和海口曾是他們的居住地。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有的再遷,有的漢化、黎化,其餘聚居三亞市,形成目前惟一代表海南、具有獨特伊斯蘭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亞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