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回賈登峪(2 / 2)

張平安又鼓勁扔了幾次,累的滿頭大汗,老鷹們最終也沒過來。這時張平安想起視頻中的標題,“喂老鷹是個力氣活。”看來自己是有點自不量力了。

張平安拿著骨頭,帶著小兕子和城陽她們往回走,路上遇見一隻狗,“喂不了老鷹還喂不了狗?”於是把骨頭扔到狗麵前,狗上前聞了聞,看了看,估計是嫌肉少,轉身就走了。這真把張平安給氣著了,隻好臊眉耷眼地把骨頭撿起來扔到垃圾桶。

回到座位上,大家明知故問,“喂到老鷹了?”張平安隻好給自己下台階說,“這些不是老鷹,是烏鴉。”大家一陣哄笑。

回到客棧收拾好行李,登上區間車,開始了向大門移動,又是一個多小時的路途。返程賈登峪的車上,張平安看著窗外一層又一層的野花慢慢睡去,夢裡天空中都是翱翔的老鷹。

此時,太陽從雲縫中露出臉來,在如茵的草原上打出片斷式的金光,整個草原明暗相間,層次分明,格外清新美麗。

到達景區大門時,忽然又下起了大雨,大家被迫在入口的門樓下避雨。

張平安他們待了一會,看見雨有些小了,張平安他們就趁著雨小,趕緊上車。由於停車場正在施工,張平安他們的車停在山腳的斜坡上,鬆軟的土地被雨水浸泡後更加鬆軟,進出車輛把通道壓出兩條深溝,使通道中間高高隆起,很容易蹭到底盤。一番折騰之後,終於把車倒回主路,在雨中向賈登峪進發。

車在穀底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向山頂爬行,隨著高度的升高,雨越發地大。40多公裡的路,用了將近兩個小時,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喀納斯民俗風情園。張平安他們入住的是星空房,獨立客房,全景落地窗,白天能把山野景色儘收眼底,夜晚又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燦爛的星空,透過時光的空隙,讓銀河有跡可循。在仰望星空的區域內,少了城市鱗次櫛比的建築與商鋪、車流燈光的影響,這裡的星空似乎更加耀眼。

賈登峪是喀納斯的門戶。賈登峪在蒙古語中就是“賈登的房子”。

傳說這裡曾有一位名叫賈登的神秘獵手,他總是在深夜將打來的獵物悄悄放到老弱病殘的貧苦人家門口,幫助他們度過漫長的嚴冬。人們感念他的樂善好施,在他去世後,就將這裡命名為“賈登的家”,這就是今天的賈登峪。

從賈登峪到喀納斯景區大門隻有大約兩公裡的路程。野驢們常常從禾木騎馬進入喀納斯,雖然可以省去喀納斯景區的門票,但那通常需要七八個小時,不習慣騎馬的內地人往往要付出磨破屁股的代價。

賈登峪文化廣場是進入喀納斯的遊客集散地,餐館相對多一些。但各家的菜譜標價離譜,一道極其普通的蔬菜炒肉都要上百元。用餐時,每道菜都需與老板交涉,談好價錢方可入座。談判技巧非常重要,在這裡,張平安算是真正理解了什麼叫“議價”。無論是禾木還是喀納斯,並不種植糧食蔬菜,多數物資都要從百公裡之外的布爾津運來。這裡隻有夏季數月才有生意。因此無論是住房還是用餐,都沒有固定價格,具體價格要根據當天遊客多少來定。

晚飯時分又是一場驟雨,雨後夕陽居然露了出來。吃完晚飯,張平安他們沿文化廣場東側的一條小路北行約10分鐘,越過小橋,一片開闊的草原映入眼簾。

在草原邊上,張平安他們邂逅了一位開氈房客棧的哈薩克小夥。他說氈房也是遊人在此住宿的一個不錯選擇。前方山腳下有各族村民開設的200多頂氈房,他家的氈房位於儘頭的山根底下,每晚僅需200元,價格相對便宜,隻是配套設施還需完善。每頂氈房可住十來個人,非常適宜希望體驗哈薩克風情的家庭旅行者居住。

小夥熱情地邀請我們到氈房參觀。以前人們把這些帳篷式簡易建築都叫做蒙古包,通過小夥的介紹,張平安才知道哈薩克族的叫做氈房,蒙古族的才叫蒙古包,至於它們的區彆,張平安是直到現在還是沒搞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