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大唐要引進技術(2 / 2)

“你先不用著急,我們先慢慢捋一下,大唐最需要什麼技術,再來對應的尋找。”

張平安拿過筆記本電腦,還有紙筆,帶著長樂坐到一邊查看起來。

“長樂,我問你,大唐現在最需要什麼。”

長樂想了想,衣食住行,大唐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食,也就是糧食,拓展開來就是農業。自阿爺登基以來,也是頒布法令,與民休養生息,都是為了讓百姓能吃飽飯。

“小郎君,大唐最需要的是農業技術。”

“那好,我們就找比大唐先進一些,而又可以實現的技術。”

張平安在電腦上搜索相關的農業技術,自然曲轅犁和高轉筒車?高占榜首。

農業的飛速發展得益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其中曲轅犁和高轉筒車是最為重要的發明。曲轅犁靈活輕便,耕地時犁身可以擺動,轉彎時十分輕鬆,適應了當時農民的要求,並迅速在全國推廣。

高轉筒車則是在唐朝的基礎上,為了解決一些河岸較高、水位不高的河流灌溉問題而發明的,它以更加湍急的河水衝擊筒車,提升水流的高度,解決了普通筒車無法解決的問題?。

張平安把這兩樣農具的圖紙打印出來,交給長樂。張平安相信隻要推廣開這兩樣農具,一定會使大唐的糧食,有所增產。

接下來張平安又給長樂,找出了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官員來負責農業生產事務,他們製定了詳細的農業生產計劃,並監督農民按照計劃進行生產。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

當然這對長樂來說,有些過於空泛了,所以張平安拿出了真正的大殺器。而且一拿就是三個,對的,就是那土豆、紅薯、玉米。

張平安調出這三樣糧食的介紹,一一展示給長樂。

長樂逐一在電腦上看著介紹,土豆,學名馬鈴薯,是原產熱帶美洲的山地,16世紀傳到印度,繼而傳到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球溫帶地區。馬鈴薯喜冷涼乾燥氣候,適應性較強,以疏鬆肥沃沙質土為宜,生長周期短而產量高。因種子繁殖會導致性狀分離,所以馬鈴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無性塊莖繁殖。

“你也看到了,土豆不挑地而且產量大,最高畝產能到8000斤,相當於你們的70石。當然在大唐肯定達不到這麼高,不過肯定可以達到一半的產量。”

“小郎君,一半就已經很多了,那可是大唐現在產量的十倍啊!”長樂真是十分的激動,恨不得今天拿到種子,明天就種植下去,後天開花結果收獲。

“長樂,彆急,看完其它的我們再說。”

長樂又看了紅薯,學名番薯原產於南美洲,現已廣泛栽培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但在一些較北的地區如黑龍江省也栽種成功。番薯適應性強,喜溫暖多光而不耐霜凍,抗旱耐堿,適種於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番薯是一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有“一造番薯半年糧”的說法。畝產平均5000到6000斤,最高可達萬斤。

長樂最後看了玉米,不如前兩種的產量高,不過相對大唐來說,也算是很高了。

玉米的彆名包括苞穀、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它的高產使其成為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重要飼料來源。因其耐旱、耐寒、耐貧瘠及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在全球廣泛種植。畝產也就在1000多斤。

長樂看完電腦上關於這三樣糧食的介紹,越看心裡越激動,如果把這三樣糧食引進過去,大唐以後就不會再有人餓死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