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高大上的形象,如何紅出圈】求訂閱(2 / 2)

重回1986 汪公子在年 3481 字 2個月前

有點像幾十年後的各大衛視,為了收視率,爭相恐後的舉辦自家的跨年晚會一樣。

“沒什麼,隻是紅白歌會是在新年才會開始,劉芳芳她們可以?”

“這個應該沒多大的問題,我之前跟私下劉芳芳溝通過,她表示新年不是問題,其她的成員不太好說,當我想大概率都會答應的。”

梁樂淑如此想的,這次可是一個好機會,一個讓女子十二樂坊揚名國內的好機會,年中的時候,梁樂淑本來是想買幾家報紙的頭條來好好宣揚一下她們的。

隻不過當時恰逢張一謀榮獲了柏林電影獎,加上一些雜七雜八的原因,最終梁樂淑隻能如實的請人寫了一份通稿,簡單的講述了一下女子十二樂坊在曰本演出的事。

可因為是私人性質的出國演出,加上並沒有在曰本掀起多大的浪花,報紙發行出去後,除了極少數人關注了一下這支完全有女子組成的中國民樂樂坊後,大部分人連聽都沒聽過。

“那行,既然都可以的話,那你從公司裡多安排幾個人陪著她們一起,如有必要的話,然後再請一個專業的攝影師全程跟拍。”

“攝影師?要攝影師乾嘛?”

“當然是宣傳了。”

李燕歌笑了笑,說道:“你想想這次劉芳芳她們的專輯在曰本大賣,這算得上是國內史無前例的了……”

“誰說史無前例了,你之前那張《燕歌》專輯,還有今年發行的《敦煌》在曰本不都大賣了嗎?”梁樂淑笑著抓住話語中的病詞。

“我說的是女子十二樂坊!”

李燕歌翻了個白眼,沒去理會梁樂淑的話,繼續說道:“我晚點會跟劉芳芳說的,讓她把這件事跟學校彙報一下,到時候以學校樂團的名義再去曰本演出,想來學校方麵也會配合著進行宣傳的。”

公派演出與私人演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女子十二樂坊想要在國內出名,除了要適當的宣傳外,還得有高大上的形象。

年初湯嘉平在報紙上寫的那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熱度上雖然降了不少,但至今為止還是有不少評論員和撰稿人在炒冷飯。

這些人大都是搞噱頭,博人眼球,這在八九十年代非常的常見,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賺來更多的稿費,才能獲得更多的名氣。

八九十年代,正是全民搞錢的時代,無論是怎樣出奇的文章,隻要能發表出去,都能引來人們的關注與視野。

特彆是講述自身與外國之間的差距,這種文章就更多了。

所以年初湯嘉平的那份文章出爐以後,能夠迅速的激起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討論,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為很多人在改革開放後,看到了自身與外國的不足之處時,會升起巨大的恐慌感,這種恐慌感所帶來的壓力,要一直到08奧運會之後,才會逐漸緩解。

曾經短視頻之中有一段很精彩的采訪九十年代青年的街頭錄像,無論是時髦女郎,還是青年同誌,他們所追求的,就是超越此時經濟發達的曰本,從沒去考慮過更為強大的美國。

那是因為他們不認為國家短時間內能超過發展百年的美國,而隨著九零後的成長,以及國家的強盛,小小的曰本早已不是超越的目標,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唯有那頭站在屋簷巡視眾人的老鷹,才是最終的目標。

好了,說多了題外話。

隨著年初湯嘉平的那份文章寫出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之後,現如今報紙上經常能看到有些人以國內外的收入差距來進行比對。

李燕歌想要的,就是抓住這個熱點,讓女子十二樂坊以高大上的形象,亦如他當初獲得奧斯卡大獎的時候。

畢竟,相比較李燕歌這個作曲家而言,女子十二樂坊這支采用民族樂器的樂團,更加適合宣揚出“文化自信”這個道理,光明正大的說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簡而言之,就是想辦法讓女子十二樂坊紅“出圈”,而不隻是在音樂這一畝三分地上。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