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
九月二十日。
紐約市歌劇院門口,排隊檢票入場的觀眾絡繹不絕,一目望去大半都是亞裔麵孔的華人同胞,他們三三兩兩的圍聚在一起,熱烈的討論著關於本次音樂會的主角“李燕歌”!
最近半個多月來,隨著在林肯藝術中心的音樂會持續發酵,加上卓軍這位新華社的記者,在當地多家華人報紙投遞關於李燕歌的文章,李燕歌的大名在紐約的華人圈內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很多人都知道國內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音樂人,他是首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中國人,更是第一個登上林肯藝術中心演出的音樂家,還是全球最年輕獲得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的得主。
可以說從一開始,李燕歌給紐約當地華人的印象,那就是了不起的音樂人。
加上卓軍的多次報道以後,李燕歌的名氣在紐約華人圈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都知道紐約來了一位國內的音樂人,在紐約闖下了不小的知名度。
所以當大家得知李燕歌要在紐約連開五場音樂會,特彆是他獲得的分出將捐獻給國內即將舉辦的亞運會後,紐約當地有經濟條件的華人,幾乎是紛遝而至,紛紛購買音樂會的門票。
五場音樂會,總計一萬多張門票,在短短一周內銷售一空,這讓經紀人公司大為吃驚的同時,也是欣喜若狂。
音樂會還沒有正式開始,門票就已經賣光了,足以證明這次為李燕歌籌劃的音樂會是有多麼大的成功。
阿瑟在得知門票賣完以後,第一時間找上了李燕歌,希望能夠在多承辦幾場音樂會,可是被李燕歌以時間緊促給拒絕了。
九月二十號到九月三十號,十天五場音樂會,時間上本就已經很急促了,再加上中途還得為大使館舉辦的中秋晚會與國慶晚會演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去想多加幾場音樂會的事情。
不過李燕歌倒也沒有完全拒絕,因為梁樂淑之前打來國際長途說了,亞運小組方麵已經初步同意了她的方案,不過具體的還得等上麵的領導親自發話才行。
李燕歌這邊要是在美國作出了成績,這對於“百星獻唱為亞運”的計劃,會有很大的幫助。
……
……
傍晚六點十五分。
歌劇院的一間音樂廳內,密密麻麻的坐了兩千多人,此刻現場座無虛座,其中有大半觀眾都是來自紐約的華人。
當他們看到音樂會長精心布置的中國風格,讓他們倍感高興的同時,也是感受到了一絲來自心靈深處的藉慰。
這群人之中有早年間移民美國的華人,也有近些年移民來的華人,還有一些二代華裔,他們作為外來者,一直無法完全的融入到美國的社會,長期的居住在華人社區內的他們,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美國文化並不是特彆的適合他們。
所以在看到布置中國風格的音樂廳,不少人都懷揣激動地內心,迫不及待的想要聽一聽來自國內“民樂樂團”的演出。
此時,隨著時間一點點的來到了六點三十分。
場內的雜亂的聲音逐漸的小了很多。
“咚——”
當一聲仿佛是來自遠古時代的鐘鳴,一下子震住了全場的觀眾,無論是外國關注還是華人觀眾,無不是目不轉睛的盯著舞台上還未拉開的帷幕。
伴隨著鐘鳴的響起,空靈的風鈴聲逐漸的響起,當柔和的風鈴之聲如微風般吹拂向獻現場觀眾的那一刻,一聲急促的打擊樂陡然炸響,那一聲青銅鐘所發出的悠長的長泛音,震撼了全場。
帷幕被緩緩解開,一尊大鐘固定在了舞台的正中心,以它為圓點,樂團成員圍坐在周圍。
而在正前方,李燕歌背對觀眾,雙手或快或慢的揮舞著指揮棒,全身心的投入到這首音樂之中。
一如既往的《故宮追憶》的開場,不僅震住了那些從未聽過的外國觀眾,更是讓不少華人同胞們內心升起一股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