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棚內。
李燕歌戴著黑色的大耳機,與身邊的黃沾一同傾聽“敦煌樂團”眾人的演奏。
現在錄製的這首歌是《河西走廊之夢》,也是李燕歌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首描繪敦煌西域風的樂曲。
這首“河西走廊之夢”,是2013年殿堂級新世紀音樂大師雅尼為國內拍攝的紀錄片《河西走廊》所創作的主題曲,這首歌曲最經典的地方在於它完美的用音樂來演繹上千年前“絲綢之路”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碰撞與交融的過程。
將曆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相得益彰。
初聽這首樂曲,你可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首典型的敦煌西域風格的曲目,實際上該曲采用的長號、提琴、豎琴、定音鼓、都都克等樂器,有相當一部分是西方借絲綢之路流傳來的樂器。
就好比提琴,它並非是當下我們所熟知的“大提琴”“小提琴”,而是類似胡琴的一種。
清末民初的作家徐珂所撰寫的《清稗類鈔·音樂·提琴》中記載:“提琴,圓木為槽,上冒蟒皮而空其下,竹柄貫槽中,柄端刻木為龍首,柄有小環,貫四弦於其中,槽麵正平,設柱以承弦。竹片為弓,馬尾雙弦,間而軋之。”
這算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流傳至今,已經很少有人會這種樂器的了,李燕歌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借學校的關係,認識了北京一位很有名氣的音樂界的前輩,從他那得知在甘肅一帶還有人使用這種“提琴”!
兜兜轉轉的從當地借來了一把“提琴”,樣式與胡琴大致相仿,演奏的方法大同小異,這也免了李燕歌又得從甘肅那邊借人的想法。
可以說為了這次在林肯藝術中心的音樂會,李燕歌是真的花了不少的精力與代價,在北京那邊還好一點,借調來的樂團成員,都是臨時住在學校安排的宿舍樓內。
可到了香港這邊來錄製專輯,他為了給樂團成員們一個良好的不受打擾的環境,也是包下了距離寶麗金總部大樓最近的一座酒店的一整層樓,每天的各種開支花費都要數千港幣。
隨著錄音棚內樂團成員演奏結束,黃沾激動地摘下耳機說道:“燕歌,你這首歌寫的實在是太棒了,讓我這個從未去過河西走廊的人,都能在腦海之中幻想出那漫漫黃沙奇偉瑰麗,曠蕩遼遠的美景!”
“沾叔客氣了,你要是親自去一趟甘肅那邊的河西走廊,就會知道我音樂中所描繪的不及真實的十分之一。”李燕歌謙虛的搖了搖頭,他這輩子雖然沒去過甘肅,但上輩子卻是跟幾個朋友去自駕遊過。
川省距離甘肅還是蠻近的,走213國道,就能一路直達河西走廊這條古絲綢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絲綢之路,可並不清楚這條路在那。實際上,這條路的範圍很廣,它地跨張掖、武威、金昌、酒泉、嘉峪關和敦煌,途中所能見到的曆史遺跡多的不知凡幾。例如: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堡、懸壁長城、玉門關遺址、魏晉壁畫墓等上百處遺址,這些全都是屬於古絲綢之路的途徑範圍。
李燕歌說這首歌隻表達了壯麗的絲綢之路的美景十分之一,絕對不是說笑而已,當初他跟幾個好友花了兩個月的暑假時間,才走遍了半個絲綢之路,可想而知這條延綿中國上千年曆史之久的“絲綢之路”,其景象與遺址到底是有多麼地壯觀。
“好!有機會,我一定會去看看的!”黃沾莊重的點了點頭,樣貌誠懇,好像是下了決心一定要去看看一樣。
實際上,黃沾是真的準備去內地重新在看一看,走一走了。
他被稱之為香港四大才子,無論是作曲作詞無不被人誇讚,去年憑借《道》這首倩女幽魂的插曲,被媒體盛讚其放蕩不羈,早年的作品更是被稱讚為曲之豪邁,大氣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