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酒會變沙龍】求訂閱(2 / 2)

重回1986 汪公子在年 2555 字 2個月前

李燕歌道:“是,人有多,我不太習慣這個場合。”

“那太好了,我正想跟李先生交流交流上次還未談完的事情。”

馬友友滿臉欣喜,他本來就是因為李燕歌的關係,才受邀過來參加這個酒會的。

兩人一拍即合,找了個酒會沒人的角落,坐下來一邊喝酒一邊聊天。

說起來,今年32歲的馬友友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是對音樂的熱愛依舊不減,特彆是近些年,他一直致力於音樂的融合,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當中。

隻不過或許是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古典樂的馬友友,讓他一直找不到融合的方向,可是在聽完李燕歌的等樂曲後,發現中國的民樂似乎對他的創作大有幫助,也是不恥下問的想李燕歌提了很多關於民樂的問題。

“我很喜歡喜多郎創作的,這首歌裡麵添加了很多東方元素,歌曲裡麵采用了大量的電子音樂,不僅帶來了充滿西域的氣息,還有一絲現代的節奏感。”馬友友很喜歡喜多郎的係列,當初喜多郎來美國發展的時候,他還特意跟對方見過一麵,聊了聊關於創作的思路。

“是,喜多郎先生的係列的確很經典,我記得當初在曰本製作的時候,與他探討過這個係列,對我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見馬友友提起這首樂曲,李燕歌不由想起了十幾年,馬友友與譚盾合作的那首專門為製作的同名樂曲,兩者的名字一樣,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截然不同的,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歌曲本身所帶給聽眾最直觀的感受。

兩人聊了很久很久,這期間也有人來找過馬友友,隻是看他似乎很忙的樣子,大都隻是駐足聽了一會兒,見兩人交談的內容都是音樂方麵的事,有人留下,有人走了。

這次來參加酒會的,大都是好萊塢的製片人、歌手、演員之流,有不少都是對音樂很感興趣的人,加上此時又有一位聞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他們或坐在凳子上,或站在周圍,聽著兩人的交流,時不時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幅宛如文化沙龍的畫麵,很快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他們好奇的紛紛跑來,想要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一聽這些人都在討論各國不同的民族樂和古典樂,也是傻了眼。

這不是一場普普通通的酒會嗎?

怎麼還變成了一場音樂交流會?

一位六十多歲的美國電影學院評委,聽著坐在那滔滔不絕的講述世界各國不同民族樂的李燕歌,那豐富的知識麵,以及略顯稚嫩的臉龐,都讓他很是好奇,忍不住問道:“貝托魯奇,這位年輕人是?”

“他叫燕歌李,是為我們電影製作配樂的作曲家。”看道格拉斯·貝克似乎對李燕歌很感興趣,貝托魯奇也是簡單的講了講李燕歌的身份。

聽到這位年輕人還是一位中國大學的學生,道格拉斯·貝克滿臉的吃驚,不敢相信的說道:“我的天,你電影裡麵那首很棒的音樂,居然還是個學生創作的??”

擁有後世幾十年記憶,加上又是大學教授,所擁有的知識,可不像李燕歌如今外貌上看起來那麼淺薄。

“是的貝克先生,當初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大為吃驚的。”貝托魯奇想起當初在聽到李燕歌創作的後,同樣是不敢相信。

道格拉斯·貝克盯著李燕歌的臉龐,說道:“他是一個天才!”

...chaptere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