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你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啊?
我們在戰鬥啊?在殺人啊?
你為什麼會問出這種問題啊?
難不成現在的處境對你來說很輕鬆隨意?
更讓周山沒想到的是,竟然有人回答了!
“保暖土壤,積水利田。
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鬆軟的,裡麵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傳熱的,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麵天氣再冷,下麵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冬雪蓋住,也不易引來蟲害。
等到寒潮過去以後,天氣漸漸回暖,雪慢慢融化,這樣,非但保住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裡,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積雪,好象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麵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麼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裡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鑽進積雪孔隙裡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麵溫度不會降得很低。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著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著的。這很象穿著新棉襖特彆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裡麵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彆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裡麵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為什麼物體裡貯藏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越強呢?
這是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的緣故。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體,它本身都能通過熱量,這種能夠通過熱量的性能,稱做物體的導熱性。在自然界常見的幾種物質中,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物體裡容納的空氣越多,它的導熱性就越差。由於積雪裡所能容納的空氣量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積雪的導熱係數變化幅度也較大。一般剛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溫效應最好,到春天融雪後期,積雪為水所浸漬,這時它的導熱係數就更接近於水了,積雪的保溫作用便趨於消失。
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據觀測,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麼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達7.5毫克。在融雪時,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帶到土壤中,成為最好的肥料。
雪蓋在土壤上起了保溫作用,這對鑽到地下過冬的害蟲暫時有利。但化雪的時候,要從土壤中吸收許多熱量,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非常寒冷,溫度降低許多,害蟲就會凍死。
瑞雪兆豐年”在於積雪層對越冬作物的防凍保暖作用。大雪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熱量向外散發,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氣的侵入。“瑞雪兆豐年”在於積雪的增墒肥田作用。地麵積雪在來年春季大地回暖時,緩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滲入土中,就像進行了一次灌溉一樣,對緩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種大有好處。融化後的雪水,能夠給土壤帶來較多的氮化物。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所決定的。
其一,新降的雪疏鬆多孔,能夠貯存大量空氣,有防凍保暖作用。
其二,融化後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種帶放射性的物質,對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強烈的抑製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顯然有利於促進生物生長發育。
其三,雪水的理化性質與一般水也不一樣。雪水由於經過冰凍,排除了其中氣體,導電性質和密度發生了變化。
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質而言,和生物細胞內的水的性質非常接近,因此,表現出強大的生物活性。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來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進入生物體後,能刺激酶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其四,雪水中含有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說是一種肥水。
所以說冬季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豐收的預兆。”
周山:“?”
他知道荒野獵人們無拘無束慣了。
沒想到能這麼的無拘無束啊!
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