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董事長辦公室內。
密密麻麻的資料鋪滿了整個桌麵,如果有人看到就會發現,這些全都是有關核聚變裝置的。
江辰正撲在一張設計稿上進行研究,沒錯這是小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研究項目。
在確定了未來的目標是太空以後,那麼運載載具成為了繞不過去的一環。
按照傳統模式來說,航天領域當中一般都采用火箭作為載體來運輸。
無論是發射衛星,亦或是建設空間站,再或是登月計劃等等無一例外。
火箭的優勢顯而易見,這是目前最成熟的航天載具,隻要按照路線前進就肯定能達成目標。
但是缺點也非常突出,首先就是有效載荷很低,因為它的大部分重量都用於裝載燃料。
而且火箭的燃料消耗非常大,通常來說使用液氫或是液氧和煤油等昂貴的材料。
最後則是火箭的多級結構在完成脫離以後就變成了漂浮在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
前麵兩點還好說,這最後一點則讓江辰果斷放棄了這一方式當做航天載具。
建立空間站、開發月球資源、並在月球表麵建立永久基地,這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計劃。
如果這一整套計劃完全依賴火箭進行發射,那麼不久之後,整個近地軌道很可能會被火箭殘骸所充斥。
如此一來彆說繼續開發太空了,就是後續的火箭發射計劃都要將這些鋪天蓋地的太空垃圾計算進去,會大大降低效率。
光是想想這個畫麵江辰就頭皮發麻。
雖然可以使用戰略激光武器來定點清除這些太空垃圾,但這種方法既繁瑣又效率低下,並不符合他的風格。
更何況對於單次登月任務或空間站建設來說,火箭的載荷量或許還能勉強應付。
但一旦涉及到開采月球資源和建立月球表麵永久基地這樣的大規模行動,火箭那有限的載荷量就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了。
夏國航天集團在太空發展方麵有著明確的規劃和時間表,江辰記憶中後來的神舟係列飛船已經發射到了快20號了。
如果他加入進去按照現有的計劃和方式,他的想法和理念很難得到充分的實施和展現。
江辰非常理解航天集團有著自己的考量和決策機製,不太可能因為他的個人想法而改變整體的戰略規劃。
既然如此那就自己乾。
如今他手中可以調動的力量完全足夠支撐起這樣的計劃了。
那麼第一個攔在他麵前的就是能源問題。
火箭之所以有效載荷低,根本原因在於每次發射都必須攜帶大量的燃料以支持其飛行所需的能量。
如果是載人航天任務,除了發射時所需的燃料,還必須考慮到返回地球時所需的燃料攜帶量。
這進一步減少了可用於裝載各種物資和設備的空間。
即便江辰所選擇的航天飛船在載荷能力上有了顯著提升,但仍然無法完全規避燃料所帶來的限製問題。
常用的液態燃料通常采用特定的燃料組合來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