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我想與香港電影人合作,但是語言不通》
《徐浩峰:何方的電影太厲害了,而且他為人格局很高》
……
何方在接受一家家媒體專訪的同時,國內的媒體也紛紛報道了。
而那些看完了電影的影評人們也紛紛按捺不住開始寫影評、給場刊打分投稿了,時間到了9月4日,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進入到了第四天,原時空的《人山人海》驚喜入圍的事沒有發生。
因為已經有了一部同是犯罪題材的《烈日灼心》,沒必要再加一部犯罪題材的電影進來。
而且何方與蔡某君誰更有國際影響力?誰認識這個叫什麼蔡某君的?
當然,這天的場刊也更新了主競賽單元已展映的電影的打分。
波蘭大師羅曼-波蘭斯基的新作《殺戮》獲得影評人的全麵讚譽,以3.9(滿分五分)的媒體打分高居榜首。
中國導演何方的電影《烈日灼心》以3.68分位居第二,打分的21家媒體中有三家給出了4.5分以上,四家給出了4分以上,十家打出了3分以上,四家打出1分以上。
英國年輕導演史蒂夫·麥奎恩的新作《羞恥》由人氣正旺的邁克爾-法斯賓德主演,不僅大尺度戲份吸引眼球,也獲得不少影評人的好評,以3.48分緊隨其後。
威尼斯影展的寵兒喬治-克魯尼,此番再度攜自導自演的《三月十五》殺入主競賽單元,在場刊打分中以3.45分位居第四。
講述著名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與榮格師徒反目的《危險方法》以3.07分列第五位。
法國著名導演菲利普-卡萊爾的《炎夏》,雖然有意大利美女莫妮卡-貝魯奇助陣,但同樣差評不斷,以2.7分位居倒數第二。
台灣導演魏德聖此次轉型史詩的作品《賽德克-巴萊》口碑不佳,以1.78分位居末席,其中有七位家媒體打出了1星的低分。
而且場刊上也刊登出了何方在首映時的作品講述,以及部分媒體的評價。
當然不會長篇大論,都隻是一句話兩句話的評價,比如:
BBC文化:我們沒有看到何方新電影的犀利,雖然電影很優秀,但他已失去了電影人的批判精神。表演可以給3分,劇情可以給2分,但是藝術性隻能給1分……
Film?starts:何方新電影依然有力,隻是此次何方並沒把將目光盯住社會現象,而是利用一個案件改編去剖析人性、善惡與法。另外,何也參與了演出,並在電影的表演堪稱影帝級,整部影片至少可以給出4.5分的高分。
IndieWire:這是不同於西方價值觀的探討,我們很好的看到亞洲電影中道德在罪惡之中的掙紮,法律在人情之上的執行。影片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可以打4分。
Deadline:儘管影片探討了人性與善惡,還有法律與情,但是我個人認為何方沒有了靈性,缺乏上一部電影的天馬行空。因此,我給2.5分。
eeuropa:《烈日灼心》的電影很有張力,三個罪犯整天惶惶不可終日,每天被罪惡折磨,以及時刻與警察糾纏的拍法實在是太驚豔了,讓我看得時刻提心吊膽,不斷的在心中向上帝祈禱他們沒事。但是何方很顯然站在了法律的一邊,人雖有情,但法無情,法律決定了社會的底線。我給電影打4.6分。
……
何方沒心思去看這些場刊的打分與評論,因這個根本沒有用,影響不了電影的最終是否能獲獎。
上次在戛納時他就壓根沒看過場刊的評分,這次他一樣不想去看。
他與《烈日灼心》劇組的主創一直在接受采訪,一直要忙到4號的下午,因為下午的時候他們要參加《桃姐》首映禮。
在出發去《桃姐》首映禮之前大家先是吃了一個晚餐,真沒啥好吃的,隨便搞了一個披薩套餐就這麼解決了。
下午的四點半,他們一起去了薩拉格蘭德劇院。
“何導,歡迎你過來捧場。”許鞍華熱情的握住何方的手。
“哈,許導的電影必須要來看的。”
“那回頭要多批評給意見。”
“嗬,那估計我得抓破腦袋才能想出一條批評意見出來,許導太謙虛了。”
“哈哈,快請進……”
“華哥好……”
“葉女士好……”
《桃姐》這部電影不用介紹了吧?但凡看過的都會豎起大拇指。
這部電影不犀利,不說教,沒有激烈的劇情衝突,就是平平淡淡的講一個家傭的養老,然後得到了主家的熱情照顧,上演一場特殊的‘母子’情。
但是,這種溫和的講解下,難道觀眾就不能看出點啥?
一個家傭得到了主家的憐憫與照顧,這是主家仁茲,還是家傭一生過得可悲可憐?
這種階層之間的溫情,隻是有錢人給窮人看到讓他們感動的一麵。
許鞍華這種手法很隱啊,明講‘母子情’,又似講階級融合,但是內裡可能在講香港社會底層階級的可悲。
桃姐這種隻是在電影中出現,現實中的呢?家傭真的能得到主家如此的照顧?有幾個產生了‘母子情’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