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打開海外市場需要更上層的努力,有了這個基礎電影才能走得出去。
沒有這個基礎,名義上各個國家對優秀影片都會引進,但是哪些是優秀影片這就是個學問了,他們在技術評判了之後,還得去問一下美國人,他們認為這是優秀影片,美國你認不認同呢?
如果美國不認同,那這就不算優秀影片,彆的國家就不會引進。
兩人就許多的細節聊了許多,何方也是希望中影能全力支持的,畢竟如果沒有中影的支持,湖影就算喊破喉嚨也不會有人回應的。
電影29號上映,28號,何方與範兵兵及傑森三人接受了央六的采訪,還有《魯豫有約》的錄製,更有幾家媒體的專訪。
而這天的媒體報道也出來了,奇怪的是報道的內容有兩種聲音。
《何方的新片【入侵華爾街】揭開美國普通人因生病破產的真實生活》
《何方用新電影告訴我們:隻有屌絲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是一部三觀不正的電影》
《在何方新電影的鏡頭下我看到了某節目的即視感:國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
《【入侵華爾街】夠暴力,不過,何方有黑化美國之嫌》
《電影是部好電影,夠商業,也夠刺激,但是卻多了暴戾》
《何方要學會先看看自己,自己的問題這麼多,世界第一強國的事需要你批判嗎?》
《最純正的好萊塢電影,這個元旦假期值得進入影院一觀》
《【入侵華爾街】的上映給到【讓子彈飛】壓力》
《何方:範兵兵在新片中有影後實力》
《馮小剛:我發現何方的電影有個特點,那就是觀點與講故事的刀子有時候很猛》
《傑森·斯坦森:我接拍【入侵華爾街】的理由是它真實》
……
除了媒體上的報道,看過首映的影評人們也紛紛開始寫起了影評,豆瓣上更是出了多篇專業影評。
“我與馮小剛導演的意見一致,何方的電影確實在一些觀點上很猛,同時他對某些社會現象批判得很猛。《入侵華爾街》就是這麼一部電影,當電影開頭的那一段起來,我都被震驚了,一開始就揭露了華爾街的貪婪……”
“《入侵華爾街》的首映禮我去看了,何方的新電影一如既往的好,絕對值得一看。雖然有人不喜歡他批評美國,何方的思想化成了電影男主,情緒化作了男主手中的子彈,他用情緒的子彈在電影裡對華爾街進行了血洗,看的很過癮,但有些人覺得他太情緒化了……”
“雖然《入侵華爾街》在某些方麵誘導觀眾,甚至醜化美國及華爾街,但是站在電影的角度,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電影。在撩撥觀眾的情節上我覺得何方的手法獨樹一幟,他很擅長把觀眾的情緒撩撥起來,在電影院裡觀眾恨不得化身為男主,拿起武器朝著美國不公狂掃……”
“何方做了一回第六代導演想做的事,那就是儘情的批判與諷刺。隻不過第六代導演批判與諷刺的對象是我們自己,而何方批判與諷刺的對象是美國。所以,我很想知道第六代導演對於何方批判與諷刺美國這件事怎麼看……”
“有一說一,這次範兵兵的表演真的很到位,我們要為這位花瓶正名一下了,她不隻會當花瓶,還是有演技的……”
“如果《入侵華爾街》中的男主角不是退役軍人,那他麵對這重重打擊會怎樣……”
……
何方的電影度還是很高的,話題也多。最主要的是影評人們覺得何方的電影有他們去發揮的空間。
而不是像某些電影一樣,劇情都不貫通,其它的亂七八糟,怎麼評?
何方的電影就不會,他的電影主題明確,觀點犀利,情緒飽滿。而且電影拍攝的水準很高,值得影評人發揮的空間很多。
……
除了影評人與媒體的熱鬨,影迷們也紛紛做好了準備,有一種迫不及待的要進入電影裡一觀《入侵華爾街》是如何暴力的,是如何犀利的,是如何批判與嘲諷的?
範兵兵又是如何從花瓶演變的?
這些都在撩撥著影迷們的心,幸好上映就在一天後,還不算很煎熬。
……
傑森會在中國待六天,在京城宣傳兩天,上海一天,廣深一天,最後會在香港坐飛機離開。
當然,他的日程再忙,何方也會在這幾天帶著傑森嘗一下各地美食與逛一下景點的。
這也是一種宣傳嘛,比如在京城吃個烤鴨,去逛一下故宮,看一看長城之類的。
29號的零點,《入侵華爾街》正式上映,買了零點場票的觀眾們已經迫不及待了。
100分鐘之後,許多的觀眾情緒甚至還沒走出劇情的影響,有一些臉上還帶著暴戾的氣息,隻因為這華爾街太該死了,男主太倒黴了,範兵兵太可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