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子就是這樣,得準備房還得給創業費,做父母的做到這份上了沒啥話好說的了。王思聰不也這樣,老王不一樣給了5億的創業費。
“入夥?還是入股?”張謙問道。
“入股,入股。”何方連忙說道。
“怎麼個入法?”焦國雄問道。
“當然是按比例投資啊,你有多少錢投多少股。比如現在公司注冊資金兩百萬,你們想占20%就出資40萬,就這種啊。”
“那我哪有錢入投啊,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我還是拿份工資吧。”焦國雄立馬放棄了。
“可以搞認購的嘛,可以先認購,然後之後再補。另外,現在是公司初創,我可以給你們打五折,也就是說你隻需要一半錢就能拿翻倍的股份,前提是不能超過翻倍後30%的股份。說起來,按照我們的關係,免費給點股份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公司先是要講公平,哪怕是親兄弟的團夥也要公在先,義在先。”
“那入夥了之後,具體怎麼個記賬法?比如我做攝影的,我在公司占股了,我卻在外麵接活了。那這是公司的活,還是我個人的?”焦國雄問道。
“當然是你個人的,不要說你在外麵接活了,就是公司的項目也得給錢,公私分明。比如說,如果你們兩個是公司的股東,現在公司有項目,要讓焦國雄當攝影了,那這個工錢還是要給的,分紅是分除了成本之後賺的錢。”
“那這個工錢怎麼個算法?按市場價還是?”
“肯定是按市場價了,回頭公司會做一份價目表,意思是你的技術在什麼水準,那麼工資就在什麼水準。比如你現在是普通攝影師,市場價就是1200一天,那麼公司的劇組就給你1200.如果你現在是攝影指導,市場價可能是整個製片預算的多少,包括製片人也一樣。呐,這裡有一張表,是好萊塢製片的成本控製標準表。”
何方說著就從包裡掏出了一張表來,這也是他這次做《孤島驚魂》的預算時的參考表。
這東西之前沒給張謙看,其實張謙之前的角色隻是升級版的製片主任而已,大事還是掌控在何方手裡的。
現在拿出來,就是想讓他們明白好萊塢製片該怎麼預算成本。
張謙他們兩急忙湊在一起看著:
製片組費用占總成本6-18%,導演組費用占總成本的3-10%,編劇費占5-8%,攝影組2-5%,演員15-30%,器械與照明2-3%,現場聲音0.4-1.2%,美術6-9%,置景3.5-8%,特效0.5-8.5%,差旅住宿6-10%,妝發0.5-2%,服裝1.5-2.5%。
主創人員占總預算的16%至26%,製作費用占56%至74%,後期製作費用占7%至13%。其他費用呈現出的變化最大,在1%至8%之間。
當然,這張預算表中並沒有列出宣發的預算,因為何方在好萊塢他也沒接觸過宣發,對這個不了解。
但大體的是明白,好萊塢的電影宣發一般是製作成本的30-100%,也就是低成本製作的電影,宣發沒錢,但也要有製作成本的30%預算。
如果是大製作,比如投資上億的電影,一般宣發費也會上億。
但這個並不適用於國產電影,因為好萊塢的電影宣傳是針對全球市場的,而國產電影隻針對國內。
當張謙與焦國雄看完頓時明白了。
“你的意思,以後我們的電影製片就按這個標準來?也就是如果是一部製作1000萬的電影,我們攝影組可以拿到20-50萬的酬勞?”焦國雄問道。
“沒有錯,就是這個意思。”何方點了點頭。
“可你這裡為什麼製片人的費用要比導演還高?導演組也不比攝影組高啊。而且演員費好低啊,其它組的費用都好高。”張謙疑惑了。
“不用懷疑,這就是製片人中心製做法。國內的導演中心製是導演拿走了10-15%,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在好萊塢導演隻是一個技術活。當然,除了大導演之外,他們會拿一個純票房分紅的比例,但是那跟製片預算沒有關係,那是浮動的獎勵,如果沒賺到錢就沒得拿,在製片預算裡他們就是這個費用。演員費低那是因為錢主要要用來製作,比如設備、美術道具置景,後期特效等,這些預算如果太低了,那片子的質量就直線下跌的。這個預算表就是為了保證電影製片各環節有充足的資金保證電影質量。”
“製片人拿這麼多?”張謙有些興奮。
“哈,彆想多了。之所以製片組拿這麼多是因為,整個盤子都是他們組建的。比如你張謙,如果能拉到一個好劇組,然後再拉到一筆投資,那麼你就是這個項目的老板,而什麼導演、攝影之類的都是你請過來的。所以,你才拿的多。你們也要知道一點,不是每一部電影都要讓你們當製片人或攝影師的。比如雄哥,如果現在有一部一個億投資的電影,你這攝影水平能應付得來嗎?同樣的道理,一部一個億盤子的電影,張謙你盤得起嗎?”
何方笑道。
“技術不行咱就乾自己能行的,我隻是關心你說的意思,以後團火拍片就按製作費用的比例來給錢,這錢是給個人的。而入股了公司,分紅的是這片子賺到的錢,這兩者不關聯
?”焦國雄饒有興趣的說道。
“當然啊,剛才說的很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