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來,因為有邊軍上層的支持,許青白推行他那“整軍十條”頗為順利,幾乎沒有遇到過什麼阻力。
除了騎兵建製上的改變,許青白還在部隊戰馬、訓練等方麵入手,大膽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如今上層的意思很明顯,扔下這一千來號人留給許青白,像是為他準備好了食材佐料,就要看他最後端上來一道什麼樣的菜了。
而許青白也沒客氣,掄起菜刀,一頓橫切豎剁,廚藝怎麼樣暫時還未知,但單看菜刀翻飛的樣子,已不似尋常廚子了...這多少讓人有些期待。
許青白在高長恭的引見下,先後去到幾個騎兵營都尉大帳裡“取經”,更在那全是騎兵的白羽營裡,與那位探馬都尉促膝長談了許久,受益頗深。
許青白這些年翻過一些兵家的巨著,也看過不少行軍打仗、軍法陣法的閒書,涉獵很廣。
他以前是純粹奔著開卷有益去的,無論什麼書擺在麵前,都要翻上兩頁,能看得懂的,一般就要堅持著看完。
也因此,他其實積累了不少關於兵法的理論,搞個紙上談兵完全沒有問題。
連他自已也都沒有想到,因為這個讀書的習慣,以前那些隨手翻看過的閒書,這會兒卻對他助益良多。
這些日子來,他又常常跑去騎兵營裡的兵營、校場、馬廄,甚至是灶房裡,跟那些最底層的騎卒、教官、飼馬兵、夥頭兵們閒聊。
有時候,他自已心裡半天整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到了對方嘴裡,也就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兒。
許青白結合這些在基層見到的問題、症結,埋頭伏案兩個通宵,最後整理出了一個詳細的改革方案...
首先,是針對戰馬。
這一次,邊軍舍得下血本,為許青白的騎兵部隊按照一比三的比例,配置了戰馬。
所配戰馬,又全都是出自北邊大草原上的烏珠穆沁馬,高大健壯,奔跑如電。
大匈王朝雖然實行嚴格的馬政,對大草原上的戰馬進行了管控,但越是有利益的地方就越不缺那些投機倒把、不怕死的人。每年,還是有一部分在草原上圈養的馬匹,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幾經周折,多方轉手,最後流了出來。
就比如,如今大匈王朝跟西邊的大夏王朝關係處得不算差,兩朝之間沒有紛爭,也沒有戰事。所以,大匈王朝對於向大夏王朝倒騰幾匹戰馬的事,常常是收了銀子後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沒看見。
道理很簡單,說出來也算是豪橫!他們的大草原上,一直源源不斷地孕育著一批又一批地戰馬,實在是他們自已用不完啊!
要不然,也不會將兩匹上等的烏珠穆沁馬扔在一座小小的烽燧裡,成天乾些拉物馱貨的力氣活兒...
而大越王朝,跟大夏王朝的關係同樣也不僵。於是,大越這邊一合計,既然不能直接從大匈那邊買到,那就乾脆曲線買馬,神不知鬼不覺地,每年從大夏那邊再轉手買上一些!
再加上,如今兩朝常年交戰,一場勝仗打下來,總還能俘獲一點戰馬...
一來二去,大越邊軍裡麵,日積月累,又自已省吃儉用之下,便也有了這批烏珠穆沁馬。
而這些馬兒得來不易,都是大越這邊積攢了許久的家底子,一個個的,都是些寶貝疙瘩。
許青白規定所有馬匹,遵循“寸草三刀、把草把料”“少量多添”“粗細結合”的原則喂養。
一匹馬每天七斤草、五斤料,分四次投喂,無論是投喂的總量還是次數,一點多不得,也一點少不得。
除此之外,他還要求每名騎卒都要各自認養一匹戰匹,平時要與馬兒朝夕相處,替馬兒扣蹄、梳鬢、洗刷,與馬兒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增進彼此熟悉。
馬通人性,隻有這樣,騎卒才能更好地駕馭馬匹,馬才能更好地領會騎卒的意圖,執行後者的指令。等到日後上了戰場,兩者才能真正做到心意相通,人馬合一。
......
其次,是針對騎兵營的裝備。
許青白將騎兵大隊打造成了一支重甲騎兵。
騎卒戰馬皆披甲,騎卒執製式馬刀,背弓,配羽十二枝。
每騎馬鞍左右,另各帶三柄短槍。
......
最後,是針對騎兵訓練。
這個是許青白整備的重頭戲...
如今戰馬是清一色的草原烏珠穆沁馬,騎卒也是從邊軍騎兵營裡精挑細選出來的悍卒,人和馬都是最好的了,戰鬥力能不能出來就要看軍事訓練如何了。
為此,許青白將騎兵和步兵、車兵、弓弩兵、標槍兵等各兵種的訓練科目進行融合,取長補短,留精去粕,製定了一係列訓練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