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我大周將士未嘗不勇!(1 / 2)

天子寧有種 皇三皮 4891 字 2個月前

煙塵席卷,喊殺震天。

忻口以南的狹小地帶上,周軍與遼軍激戰正酣。

遼軍的騎兵數量很多,但裝備要比中原差不少。

多是以輕騎兵為主,大部分都不披甲,少部分隻披半甲,論衝擊力比不上周軍騎兵。

不過這些人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弓馬嫻熟,利用輕騎移動迅捷的優勢,來回的奔馳放箭。

史彥超每次想要往外衝,可對方根本不跟他近身交戰,仗著速度快迅速脫離,然後反手就是一波箭雨。

再加上遼軍帶來的那兩萬仆從軍基本都是步兵。

他們結陣在外圍不停放箭,史彥超渾身被射的像個刺蝟。

幸好遼軍的弓箭威力不大,應該沒怎麼穿透盔甲,否則他早就流血都流死了。

與此同時,王審琦和張建功率精騎從遼軍兩翼突入。

而遼軍方麵分出兩撥騎兵來攔截,看他們的裝備絕對是敵方的精銳。

這些才是遼軍真正依仗的主要戰力。

後周軍裝備的有騎兵弩,短兵相接前先射了一波,隨後雙方的人馬便撞到一起。

隻見王審琦大吼一聲,揮舞著長槍挑翻一騎,衝勢不減的殺入敵陣。

他身後的周軍騎兵們也跟著插入契丹騎兵的人馬中。

仗著裝備比對方要精良,周軍如入無人之境,遼軍的步軍隊列瞬間被劈開一道口子。

戰場一旦進入近身搏鬥,比得就是誰更勇猛,並非像電視劇演得那般,一窩蜂的擠在一起。

特彆是騎兵的衝殺,往往都有很大的間距,不然很難維持戰馬衝鋒的勢頭。

另一邊張德功率領的人馬,速度比王審琦稍慢一些,此時同樣已經衝入遼軍中。

這些個五代亂世殺出來的武夫們,悍勇程度並不比契丹人要差。

雖然由於馬匹的短缺,騎兵確實是弱勢,但那隻是數量上的,而戰鬥力卻毫不遜色,甚至裝備上還稍勝。

在李奕看來,契丹人的強大要等北宋之後,才是真正的無可匹敵。

但強盛期也很短暫,迅速就衰落了,最後被自己奴役的女真給乾掉。

若不是五代時期,中原地區內鬥太狠,契丹未必能有崛起的機會。

轉瞬間,戰場上的形勢起了變化,有了王審琦和張德功兩隊人馬的加入。

遼國的軍陣已經出現動搖的情況。

史彥超趁機領著親兵一陣猛衝,竟隱隱壓製住遼軍輕騎的攻勢。

這時,遼軍後陣的契丹大將一揮手,他身邊的一隊精騎加入了戰局。

而那些列陣的遼軍步卒也開始向前推進,企圖縮小包圍圈,限製住周軍騎兵的行動。

眼見時機成熟,李奕立馬喝道:

“全都隨我衝擊遼軍後陣!”

他觀察了半天,發現遼軍最薄弱的地方是後陣。

大概是背靠忻口的緣故,遼軍並不怕有人背後偷襲,所以主力都放在了前陣,想要快速拿下史彥超。

這年頭打仗很耗費體力,絕不是一股腦往上衝,基本都是拚一波退一波。

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拚的就是數量和耐力。

當然,若是實力完全碾壓的話,直接一波衝垮敵軍自然更快。

所以想要以少勝多,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李奕倒是看明白了,想要迅速救出史彥超,難度很大。

就算衝出來,對方也可以靠著騎兵數量,在後麵追殺消耗你的人馬。

突圍逃跑很有可能跑不掉,付出的傷亡甚至更大。

這也是中原麵對遊牧民族的時候,大多要靠防禦硬抗,比機動力你不如人家。

除非你能把對方徹底擊潰。

李奕現在就準備反其道而行之,要跟遼軍來個硬碰硬,目標直指遼軍後陣的契丹大將。

擒賊先擒王!

不過李奕現在也沒得選,他要麼救出史彥超,要麼就跟他一起死在這。

想想也知道,向訓讓自己帶騎兵先趕來援救史彥超。

到時候自己啥事都不乾,坐視史彥超死於遼軍的伏擊,這個責任算誰的?

縱然是大家一起分鍋,但自己資曆地位最低,這鍋大半都要扣到自己頭上。

李奕好不容易在高平之戰中抓住機遇,靠著陣斬張元徽,以及護衛皇帝車駕的功勞,一步登天。

難道又要從頭再來不成?

好不容易現在能壓趙大一頭,難道未來還要再看他臉色?

“擋我者死!”

李奕把這滿腔的怨憤化作怒火傾瀉在遼軍身上。

他怒吼一聲,抬手間長槊舞動,將一名擋路的契丹騎兵斬於馬下。

重裝騎兵的威力不容小覷,遼軍的弓箭射在盔甲上,根本沒有多大作用。

但由於數量實在太多,沒一會兒李奕就跟史彥超似的,身上插滿了箭矢。

他一騎當先,領著身後百餘具裝騎兵,如一把鋒利的尖刀,破開重重的圍堵,直衝遼軍後陣。

沿途敢阻攔的步、騎都被這一股颶風撕得粉碎。

狹路相逢勇者勝!

很多時候戰爭靠的就是這麼一股氣勢。

“那股騎兵是周軍的什麼人馬?”

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看向身旁的政事令耶律敵祿。

後者在幾個月前就來支援漢軍了,了解的肯定比他這個後來的要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