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皇帝的老丈人(1 / 2)

天子寧有種 皇三皮 5173 字 2個月前

五月下旬。

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率領西南道兵馬兩萬餘人,穿過雁門關進入代州境內和耶律敵祿的騎軍彙合。

兩軍合兵一處共三萬多人,其中契丹騎兵一萬餘人,室韋、女真等仆從軍兩萬人。

隨後,遼國大軍向忻州方向開來。

得知消息的衛王符彥卿,立刻讓人快馬稟報給皇帝,同時請求增派兵力支援。

符彥卿麾下駐守忻州的人馬不足兩萬。

而且騎兵隻有華州節度使史彥超率領的兩千多人。

因此符彥卿希望皇帝能增派一部分步、騎到忻州協助防禦。

柴榮自然明白這事的緊要性,當即同意派兵增援,但讓哪位將領帶人前去,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攻打晉陽城正處於關鍵時刻,一時間抽調不出合適的人選。

柴榮為此詢問了張永德的意見,想讓他從殿前軍中舉薦一個。

張永德倒是很快就給出了人選。

“內殿直都指揮使李奕,他在高平一戰中頗為勇武,且據臣所知,他的騎射本領在殿前軍中,也是超群拔類。”

“先帝在時,曾有殿前諸班比射,李都使用兩石強弓,以騎射百步外皆中,頗得先帝嘉勉。”

“此番遼國馳援晉陽,衛王若想攔住他們,守城並無大用,唯有交戰於曠野。”

“殿前軍的諸將中,論騎射和勇武,李都使正當盛年。”

柴榮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就這樣,增援忻州的任務落到了李奕頭上。

“陛下讓我領兵支援衛王?”

李奕沒有想到皇帝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

更沒有想到向皇帝舉薦自己的竟是張永德。

自己和張永德又不熟,他沒事舉薦自己乾嘛?

就算要推也是推趙匡胤出來,畢竟他和趙大的私交不錯。

但這些事情都無關緊要了,反正都是出來打仗的,跟誰打不是打?

李奕不相信契丹人都是銅頭鐵臂,還能砍不透射不穿捅不死嗎?

他娘的,乾死他丫的!

……

渡過汾水向北數十裡,就到了忻州境內,越往北見到的景象就越荒涼。

再向北翻過五台山,穿過忻定盆地後,就是大名鼎鼎的雁門關。

自從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屏障後,雁門關便成了中原阻擋遼國的第一道防線。

然而如今北漢投靠遼國稱侄,雁門關對於契丹騎兵來說,就像是自家的大門一樣,來去自如。

這日下午。

後周禁軍的人馬出現在忻州城南十幾裡外。

正是李奕帶人前來支援衛王符彥卿的。

“李都使,距離忻州城不遠了,要不要先派人去通知衛王一聲。”

李奕扭頭看向身旁說話的人,對方是個中年漢子,滿臉的絡腮胡比馬仁瑀還要茂盛。

這一次支援衛王符彥卿,馬仁瑀並沒有跟著一起,他帶著內殿直剩下的人馬,留守護衛在皇帝身邊。

而柴榮給這支增援隊伍任命的副將就是眼前這中年漢子。

李奕點頭道:“有勞王都使去安排。”

“末將遵命!”

看著對方的背影,李奕若有所思。

這中年漢子名叫王審琦……沒錯,就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那位。

不過如今的王審琦還沒和趙大熟識到稱兄道弟的地步。

兩人之間的交集主要來源於趙大他爹趙弘殷。

想想也知道,在高平之戰前,趙匡胤隻是禁軍中的一個小人物。

義社十兄弟裡的好幾位都比趙大軍職要高。

比如這王審琦,先前是東西班都虞侯,現在是鐵騎右第二軍都指揮使。

趙匡胤曾經還做過他手下的東西班行首。

而十兄弟裡軍職最高的是李繼勳,高平之戰前已經是散員都指揮使了。

並且李繼勳此時已經年近四十。

說他們和趙匡胤結拜為兄弟那不是扯嗎?

後世對於義社十兄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甚至於是否真實存在都沒有確切的證據。

最早的記載都是在趙匡胤死了不知多少年後才出現的。

後周太祖郭威搞了個“十軍主”,趙匡胤也搞個“義社十兄弟”。

郭威黃旗加身稱帝,趙匡胤也黃袍加身。

這模仿的也太到位了……

事實上。

李奕穿越到現在都沒聽說過趙大在軍中有什麼十兄弟。

他之前沒得罪趙家時,好歹跟趙大還算親近,有沒有義社十兄弟這事,他還能毫無知情?

要說唯一能和趙大稱得上親如手足的隻有石守信。

兩人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夥伴,就像是李奕跟馬仁瑀的關係。

李奕覺得就算是真有義社十兄弟存在,起碼也是等趙匡胤當上殿前都虞侯再說。

那時柴榮決心整頓禁軍,趙大在其中出了大力,借機拉攏一批人在身邊,倒還說得過去。

“唉,什麼時代都要拚爹!”

李奕心下有些感慨。

後世都說趙匡胤是靠自己的本事獲得張永德的賞識和舉薦。

這才能被柴榮給重用。

這句話確實沒錯,但卻是正確的廢話。

禁軍中有真本事的也不少,比如李奕自己,憑什麼就他趙大能得到張永德舉薦?

還不是因為他有個好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