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唯戰!乞活!叛軍之路(1 / 2)

超維度玩家 諸生浮屠 7395 字 2個月前

蒼茫大地,人間煉獄。

眼下帝國的局麵是同時丟了萊茵河和多瑙河,差不多長江黃河兩道大河防線都沒有了。

“帝國殘餘的主力部隊被匈人大軍牽製。”

“大日耳曼尼亞的蠻族部落越過萊茵河奪取上下日耳曼尼亞,進逼高盧腹地,他們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後世法國地區的掌控。”

前方的岔路口釘著一排木樁。

遠遠望去烏鴉啄食,蠅蟲漫天,全部都是一顆顆被砍下來的頭顱,初步一算有大概數百顆,早就已經麵目全非。看五官輪廓有點像是奴隸和隸農,這些年帝國內部叛亂不斷,在帝國財政徹底崩潰後,不得不對底層的百姓進一步壓榨,以至於逼得各地奴隸隸農造反起義。

羅馬護國公-埃提烏斯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但是他在內政方麵並無太多的才能,常年都是在邊境的戰場上。

如果曆史不出現太大的偏差,他未來幾年就會被帝國皇帝謀殺了。

一排排的頭顱被刺穿。

這些頭顱釘在道路兩邊跟路燈一樣,一米一個,有兩百多米長,這是斯巴達克斯起義時期留下來的殘酷刑法。羅馬人對待奴隸一直很殘忍,叛亂的奴隸都會被處死,斯巴達克斯起義失敗後,從羅馬至卡普亞的沿途道路上,全部都被釘滿了處死的奴隸,大概有六千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一共四百多顆頭顱,足夠壘起一座京觀,看著這些死不瞑目的人頭,鄧肯才真正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殘酷。

蠻族入侵是來搶錢搶地搶人的,社會底層的那些賤民是真的活成了豬狗不如。

他們叛亂要死,不叛亂也要死。

“是勃艮第的奴隸起義。”

一旁的阿妮婭似乎知道更多,輕聲道:“勃艮第人再次叛亂,裹挾了大量的奴隸和隸農。”

“雖然他們當初被埃提烏斯鎮壓,但依舊有不少的起義奴隸逃亡了其他地方。”

“他們往往會秘密鼓動大莊園的奴隸叛亂,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剿滅處死,釘在道路兩旁警示他人。”

鎮壓勃艮第的大屠殺便是日耳曼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型。

埃提烏斯跟匈人帝王-阿提拉早年關係匪淺,年少時曾在匈人王那裡作為人質,有點像是小說中的郭靖和托雷,他最後在匈人的幫助下,迫使西帝國恢複他的權力,成為了西帝國的統帥。

這期間的曆史有點像是大宋和蒙古,因為埃提烏斯早年依靠匈人雇傭軍打了很多仗。(匈人是鬆散部落,戰敗者遁入帝國境內,至今都還有許多匈人雇傭軍效力於帝國貴族。)

最有意思的是,埃提烏斯被謀殺後,還是他的兩個匈人朋友幫他報的仇,他們在皇帝檢閱部隊時刺死了瓦倫提尼安三世。

軍營裡麵的士兵無一人上前,坐視皇帝被當場刺死。

兵強馬壯者為奧古斯都!

阿妮婭雖然是二星白板,但是從她的口中,鄧肯進一步了解到帝國的現狀,更清楚此時高盧地區此起彼伏叛亂的源頭在哪裡。

巴達高運動。

帝國境內持續數百年的叛亂,始於公元3世紀60年代,將羅馬在高盧的統治陷於瓦解,80年代遭到鎮壓,5世紀時再度興起,給羅馬帝國以沉重打擊。

他們的起義規模甚至遠超於斯巴達克斯,要不是被帝國末代名將-埃提烏斯鎮壓,估計能把整個高盧地區顛覆。

這些起義者是帝國的底層邊緣人,他們隱藏於高盧山林中,至今都沒有完全剿滅。

一行人繼續北上。

仿佛是看鄧肯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女巫-阿妮婭又詳細講述道:“三年前,埃提烏斯鎮壓了阿爾摩利卡的巴高達人。”

“據說他屠殺了數萬人。”

“一舉擊潰了叛軍的主力部隊,將整個高盧重新納入帝國的統治。”

“不過很快因為羅馬官僚的腐敗統治,又讓大量的人口選擇出逃,最終這些叛亂者重新變成了流亡的巴高達人。”

叛軍?

兵源!?

在詳細聽完了阿妮婭訴說的一切後,鄧肯的腦子裡麵立刻便蹦出來了這個詞。

沒錯,就是兵源。

帝國的叛軍!

那些飽受壓迫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隻能躲到茂密山林的叛軍,就是鄧肯眼中最好的兵源之一。

“帝國陣營,隻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護國公-埃提烏斯,另外一個就是無能的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

“這兩個我都不想選。”

“埃提烏斯雖然是曆史上的名將,但他終歸隻是一個悍將,跟帝國皇帝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無法調和了。”

“當初因果律推衍的未來一。”

“人間體作為埃提烏斯家族的養子,居然在戰場上被重創,然後戰死在了蠻族的圍攻下。”

“這恐怕也有帝國內部政治鬥爭的因素。”

“帝國已經積重難返。”

“加入其中就好像是進入一個糞坑,反而沒辦法大展拳腳。”

鄧肯此時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匈人帝國不用考慮,遊牧民族全靠統帥,阿提拉一死,立馬分崩離析。”

“而且他們的統治階層多是匈人。”

“蠻族部落和西哥特王國也不太行,他們極少重用外人。”

“不列顛群島。”

“最重要的陣營就是凱爾特人和撒克遜人。”

“凱爾特人有自己的王國,還有諸多的部落領袖,就算我出手幫他們,也未必能打下一份根基。”

“那麼我的基本盤從哪裡來?”

一個外鄉人。

鄧肯從哪裡招募自己的基本盤?

他肯定不願意宣誓效忠於某位國王、酋長、領主等等,最多當個雇傭軍,而且這個時代以下克上,還不如自己想辦法白手起家。

巴高達人!

在女巫-阿妮婭的意外提醒下,鄧肯很快想到了一個特殊群體。

——帝國叛軍。

早在公元2世紀後期,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就已出現嚴重危機。

由於長期坐擁地中海世界的龐大資源,帝國的核心人群飛速腐化。無論是在城市中享受麵包的公民,還是領到退休金和土地的退役軍人,都在以最快速度消耗巨量的資源。

若非地中海各地的便捷海運與羅馬管理製度相對高效,這樣的局麵可能在帝國建立早期就已經惡化了。

但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赤貧人口的比重開始成幾何級增漲。

可帝國福利的維持能力,卻無法惠及境內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缺乏大型城市的西部各省,種植園與農莊聚落的周圍,總是容易漏掉很多不堪重負的社會邊緣人士。

加上本地經濟往往更依賴奴隸勞動,進一步造成經濟結構的破敗。

於是,就有大量流亡人口開始遊蕩在主流社會的邊緣,並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大型團體。

羅馬人以巴高達之名來稱呼這些邊緣群體。

這個詞的原意,是高盧土話中的戰士。

這個群體後來逐漸壯大,加入了大量的破產農民、債務奴隸、罪犯、逃兵等等。

在公元三世紀前後,隱秘的巴高達群體又迎來了新的擴張機遇。

由於東方的帕提亞戰爭和北方的蠻族南下,羅馬軍隊的兵力開始出現嚴重不足。當時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便大肆擴充軍隊,把大批角鬥士、奴隸和強盜都收編入伍。

但他們完全無法承受高強度訓練和軍官的歧視性虐待,時常設法出逃到附近的巴高達地盤。

這就是第一次起義的根源力量。

角鬥士的加入讓他們迅速擁有了不俗的戰鬥力,把帝國底層的邊緣人士變成了擁有作戰力量的叛軍。(注釋:這裡有點像斯巴達克起義,角鬥士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終他們爆發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