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物總額超過30萬兩。”
一箱之重,竟達30萬兩之巨。
石偉毅與許星闌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真沒想到,我那二哥竟有如此身家。”
朱允熥語帶戲謔。
許星闌乾澀一笑,低聲附和。
“這些人確實是不惜一切代價。”
僅僅是位被貶斥為廢人的宗室成員,都能受到山西商人如此青睞,不惜花費巨資拉攏。
這些人絕非出於同情,認為朱允炆在鳳陽城的囚禁生活困苦,想要施以援手。
“他們圖謀不小。”
石偉毅一言既出,目光深邃。
眾人齊齊望向朱允熥,靜待太孫做出最後決策。
事態已非單純的奸佞作亂,與白蓮教勾結所能概括。
自洪武3年晉商獲準管理河東鹽池,掌控九邊邊防軍糧草調度大權以來。
曆經25載風雨,即便是在元末亂世中遭受重創的晉商,如今也已全麵複蘇,勢力更甚往昔。
握有足以匹敵國家的驚人財富,操持著幾十萬邊疆士兵溫飽的關鍵,整個河東鹽池皆在其掌控之下。
這些原本應處於士農工商底層的商家,某種程度上,其影響力已超越了應有的範疇。
數十萬邊軍的命運與之緊密相連。
山西道的三司衙門及地方官府,在這場局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上下官員中,有多少已被那些晉商所誘惑,成為他們的代言人,暗中相助,掩蓋真相。
能在短短幾年內,對一位已徹底失去權勢的廢皇孫,投入30萬兩。
這些人怕是早已將山西道打造成了國中國。
劉遠觀察著氣氛,低聲詢問。
“這些財物該如何處理?”
“既是二哥的財物,自然歸還於二哥。”
朱允熥淡然一笑。
劉遠略顯驚訝,隨後頷首鞠躬,退後一步。
廢皇孫之事,被朱允熥輕描淡寫一句話帶過。
石偉毅恭敬地彎腰問。
“太孫是否需要臣立即起草奏疏,上報皇上?”
許星闌的目光迅速轉向大師兄。
親眼見證師兄撰寫奏疏,這機會實屬難得。
朝堂之上,每位官員都有自己的執政理念,而他們的奏疏正是這些理念的直接反映。
朱允熥頷首。
“送往應天府。”
“至於山西道的事宜……”
“斬斷山西晉商的生計之道。”
朱允熥眉頭緊鎖,語氣堅決。
“上報皇上知曉,山西晉商操縱開中法,對國家大為不利。朝廷應增設北平大倉,應運交趾道、占城道大量儲備糧食,轉調至九邊各軍事重鎮,以供我大明邊軍之需。”
石偉毅輕輕頷首。
“欲妥善處理山西晉商之事,延續開中製度於當前局勢仍是不二之選。朝廷可借整編北方邊疆軍隊之名,向北平府增設倉儲,籌劃北伐所需物資。”
調動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自然難以掩人耳目。
如此大量糧草秘密轉運至北平,勢必會引起晉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