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眼神深邃,緊緊鎖定了麵前這位年逾百歲的長者。
他口中說百姓不懂得知足,實則是暗指老人背後所代表的官紳階層貪得無厭。
官紳們渴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朱允熥心裡盤算的卻是讓這成為常態。
這種矛盾,幾乎無法調節。
大明的曆史上,從不曾有向人妥協的傳統。
這一點,朱允熥很是滿意,無意成為首位打破常規的人。
江老的麵色略顯黯淡,那滿布風霜的皺紋間,隱隱透露著不悅與惱火。
“十年寒窗方能踏入科舉之路,幾十年方能培育出一個賢良之家。百姓的不滿足,本就是人間常態。應以教化引導,好比疏導洪水,教會民眾如何知足常樂。”
“而教化的重任,需由天下讀書人擔綱,他們在鄉間穩定國家。”
“那些聖賢之後,大多清貧,若國家能給予供養,年年便能湧現才華橫溢之人,確保朝廷人才輩出。”
“試問,若讀書人連溫飽都成問題,衣衫襤褸,又怎能潛心鑽研聖賢之學,又怎可能長途跋涉進京趕考呢?”
江老的聲音顫抖,夾雜著無限感慨,而後逐漸歸於平靜。
這一席話,讓朱允熥的臉色慢慢凝重起來。
這分明是一種要挾。
利用大明將無讀書士子為由,企圖阻止他實施稅製改革的步伐。
“自漢代孝廉,到晉代九品中正,再到唐代門閥,宋代科舉,大明繼承前朝製度,卻又不拘泥於舊製,必能夠開創新的篇章。”
言罷,朱允熥的手輕輕扣上了茶杯蓋。<
br>
他的意圖已很明顯。
這個世界,並非隻屬於讀書人。
大明身為中原正統,雖然沿襲前朝製度,但也完全可以開創自己的新體製。
無論漢代的孝廉選拔,還是隋唐的門閥製度,抑或是宋代的科舉考試,
朝廷的舞台上,從未被單一群體永遠占據。
即便大明沒有了讀書人,這片土地上還有無數其他的人才等待啟用。
江老的手顫巍巍的,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他活了大半輩子頭一回聽到。
隨後,沉默良久。
江老終是歎了口氣,“皇太孫見笑了,或許老朽真的老糊塗了。”
朱允熥站起身來:“您慢點兒走,讓晚輩送您一程。”
夏原吉暗自發笑,太孫讓乾嘛他就乾嘛。
到了府衙門外,他目送江老上了馬車,才轉身返回府內。
車廂內,江老一臉憤懣。
還有幾位同樣上了年紀的老者同坐一處。
他們望向江老,齊聲歎了口氣:“皇太孫沒答應咱們各家的條件嗎?”
“他要求咱們年年出資獻糧,這跟攤丁入畝、官紳同製又有什麼區彆?”
江老滿是怨氣地說。
幾人頓時神色一滯:“這該怎麼辦呢?這路子怕是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