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習慣跪坐著,這詐一下的坐在椅子上,很不習慣,他們強行撐著,就跟雕塑一樣,很不自然。
用不恰當的比喻說,跪久了,坐都坐不踏實了。
朱慈烺哪管他們踏不踏實,敲著桌子道:“現在幕府兵力如何,在哪裡駐軍?”
負責日本局勢的征東都護府的李少遊,他忙起身道:“回稟陛下,近日幕府得知我大明出兵,將兵馬基本都撤出了中國地區,往大阪城集結。”
“據錦衣衛發來的情報,大阪城的守將是酒井忠清,兵力大約七萬人,另有情報顯示,幕府大老酒井忠勝前日離開了京都,親自前往江戶和關東,去召集各普代大名和親藩大名,聚集人馬馳援京都。”
朱慈烺看著長桌上的地圖,目光掃向了本州島“中國”一帶,又看了眼京都和江戶的位置。
這裡的“中國地區”,是日本的地理概念名次,日本人以京都為中心,根據遠近將國土命名為“近國”、“中國”、“遠國”三個地區,相當於“華中”、“華東”的概念。
日本的中國地區主要在本州島西南部,包括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等地區,明軍所在的下關也屬於中國地區。
至於九州島和四國島,那已經是大明的國土了,屬於真正的中國。
日軍駐守大阪城的守將酒井忠清,他和幕府大老酒井忠勝看名字像是兄弟倆,然而不是,他們隻是同族。
而且曆史上的酒井忠清,在酒井忠勝死後,成為德川家綱時代的大佬,把持著幕府大權,他竟然在德川家綱升天後,想讓皇室中跟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親王當征夷大將軍,險些把幕府給搞垮了。
李少遊彙報完之後,征日主帥徐青山說話了:“陛下,臣覺得下關地勢偏僻,通往京都的山地頗多,我軍回旋的餘地不大,然德川幕府的軍隊在不斷聚集中,臣覺得我軍想要速戰速決,應該走海路進攻大阪,繼而北上直搗黃龍,兵臨京都城下!”
朱慈烺喝了口茶,示意徐青山繼續說。
徐青山指著地圖道:“現在我軍在本州島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六萬人(包括三萬征東軍)。”
他瞥了一眼對麵的日本大名們:“哦,加上日本友軍的兩萬人馬,共計八萬,在多山的中國地區,我們這麼多兵力難以施展開來,不利於大軍作戰。”
徐青山拿起桌上的指揮棒,道:“大阪到京都一路平坦寬闊,不過百裡,還有寬闊的河流可作為我大軍的後勤補給通道,因此,臣覺得采用擒賊先擒王的戰術,我軍先克大阪,接著直搗黃龍,直達日本國都,摧毀幕府機構!”
朱慈烺沉思,徐青山的作戰方案,他之前也曾考慮過。
這相當於後世抗戰期間,日本在上海打一場淞滬會戰,接著乘勝西進,一舉攻占南京,企圖迫使國府屈服。
當然了,淞滬會戰是常凱申一手策劃的,他為了應付“七七事變”後的複雜形勢,決定主動逼迫日軍改變由北向南的戰略意圖,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國府長期作戰。
雖然常凱申敗了,但他的戰略意圖達到了,對當時的中國還是比較有利的。
或許是出於曆史的緣故,朱慈烺打心裡是不願先打大阪的,他也擔心這是德川幕府在用類似常凱申的戰略,逼迫明軍進攻大阪,為他們爭取長期對線的時間。
如果明軍無法在短期內在日本戰船速戰速決,結束與日本的戰爭,那麼就會麵臨陷入泥潭的致命戰略弱點。
戰爭,消耗著國內大量的民生與資源,跨海作戰消耗更大,拖得久會使國力下降。
所以朱慈烺在曆次的對外戰爭中,力求快、準、狠!打的迅速,不墨跡,很少打超過一年的長期消耗戰。
現在德川幕府把中國地區的幕府軍調往大阪,更讓朱慈烺懷疑幕府在玩類似常凱申的戰略意圖。
而且朱慈烺想要吞並整個日本,最好的辦法就是步步為營,逐地占領,邊占邊管。
這兩種戰略方法,讓他有些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