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軍都督府,攻略漠西蒙古,準格爾汗國、葉爾羌汗國、和碩特汗國等,範圍到中亞。
東軍都督府,負責補位機動,哪方有戰事便出兵助攻。
為了調動將士開疆拓土的積極性,朱慈烺實行領地封邑製,隻要軍功卓著,為大明開疆拓土者,皆可賞賜領土,給予土地使用權。
比如,周遇吉如果能打下漠西一個汗國,為大明開疆拓土百萬平方公裡,將會得到一縣之地的領地,擁有領地內所有土地使用權、經濟自主權、人事任免權。
在繳納賦稅和儘其他義務的條件下,周遇吉的子孫後代亦可世襲領地,但不能轉讓,直到爵位世襲完了為止,朝廷再收回土地使用權。
如果周遇吉子孫後代有人出息了,再次立功,朝廷優先給周家續上該領地的土地使用權。
為了防止封國的出現,朱慈烺定下規定,所封領地不得超過一縣之地,土地上限為五百萬畝地。
家族領地內的私兵不得超過一千,必須遵循《大明律》,受朝廷節製。
也就是說,在封地內,經濟上不管你怎麼折騰都行,政治上和軍事上,少折騰,老老實實享福,多培養子孫後代成才續杯。
自古以來,中國曆朝曆代對外擴張乏力,多以守成為主。
即便出現幾個喜歡擴張的朝代,也不懂轉化收益,儘是往裡賠錢,搞得所有人都不願去打仗擴張。
不像此時的西方,大航海後全世界到處跑,打仗搶地盤,搞殖民地,販賣人口,挖黃金發財。
一方得到好處,周圍個個跟風,積極的搞殖民,從方方麵麵影響後世幾十代人。
關於中小級彆將士的封賞,都在各都督府轄下的各省執行,根據軍功大小賞賜田地和銀錢。
經過長年戰亂,大量土地荒蕪,現在朝廷可分配的土地資源太多了,尤其是北方。
南方除了直隸、浙江、湖廣等地,其餘地方也的地廣人稀,有著大量土地沒有利用到位。
對於一些退休的軍人,朱慈烺也對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自主選擇,可以在本地當個裡長、村長之類的基層乾部,或者進入軍工廠。
甚至可以進入皇家集團的武裝力量,成為遠洋貿易,殖民海外的雇傭兵。
為了增強五軍都督府下軍隊的戰鬥力,朱慈烺考慮再三,將練兵權和統兵權合二為一,朝廷隻保留調兵權。
北伐的幾場大戰,雖然打的漂亮,但同樣暴露出明軍很多問題。
比如各部將領與士卒的磨合、火器搭配運送、後勤等方麵,都需要再度加強。
一些部隊差點出現北宋時期“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麵,影響軍隊戰鬥力。
軍隊應該是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武裝集團,因為隻有高度的集中統一才有較強的戰鬥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明以前的五軍都督府,權力削弱,兵部權力的加強,這其實是一種進步,對增強軍隊戰鬥力有利,兵部由文官掌握,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
可以說,明後期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強軍隊戰鬥力,又不妨害中央集權的中央軍事領導體製。
然而這種領導體製並不完善,兵部文官們對前線指揮乾預過多就是其中之一,外行人指揮內行人,儘他媽的添亂!
因此,接下來的大明朝廷格局,朱慈烺將會徹底的進行文武分治,政務與軍事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