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教育是人格培養的基礎,特彆講究禮儀,要求學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落實經典上的禮製。
不過要將好動的幼童調教成知書達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才如樹木,須養之十年始可用。
除了知書達理,朱慈改革後的教育,還要求學童掌握算術、天文地理等科學常識,從小培養對科學有興趣的人才。
除了小學的六年義務教育,學業優異者還能升到中學進行為期三年的免費教育,不過隻有兩成的學童能從小學升入官府設立的中學,接受更深層次的教育,外加一門火銃操練教學。
餘者可以選擇複讀,也可以選擇技校類的中學,花錢去學技術,畢業後從事各行各業。
畢業證並非隨便發,而是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考試,總分及格後才能拿到小學畢業證書。
不及格的需要自家花錢去複讀,連續三年不及格的全縣通報點名,在各村口張貼告示列出不及格人一家的戶口,讓其家人抬不起頭,品嘗不努力帶來的辛酸苦楚。
從國立中學畢業後,就可以進入國立大學,還是免費教育,這一波又得刷下九成的人,也就是說從隻有大概百分之二的人能小學一直升到大學。
大學是精英彙聚之地,有軍事類、政法類、農業類、醫藥類、工商類、理工類、師範類等院校,學子們從事最高等、最專業的教育。
大明新式教育下,中學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含金量非常高,中學畢業後就是秀才,大學畢業後就是舉人,中學和大學畢業包分配。
秀才和舉人隻是身份,並無特權,僅僅取得當官和從事政府工作的資質。
大明以往一般是七八歲開蒙,然後寒窗苦讀幾十年,通過科舉從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步步往上考,能在三十歲中舉的,就已經算祖墳冒青煙了,甚至可以說是祖墳噴火了。
要是能在三十歲之前進士及第,更是牛的不得了,像楊廷和、楊一清、李東陽、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十幾歲中舉,二十多歲進士及第,都做到了內閣首輔。
這些都是資質上等之人,資質差的七八十歲的童生隨處可見,金陵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才華出眾,十歲時就能作詩,然而三十多才中舉,還是考了他熟悉的君子六藝,不然他還得撲街。
六歲入學,十二歲入中學,十五歲中學畢業,便可參加新式省考在本地入職,成為正式吏員,也可參加國考進入朝廷從小吏做起。
從大學畢業的優秀學員們機會更大,軍事類的大學畢業後可直接成為低級軍官,也可成為軍中讚畫,其他各類根據專業分配對應的部門。
朱慈並不擔心往後大學生泛濫閒置的問題,隻要保證國立大學的數量,且把關嚴進嚴出,保證質量,即便往後民間大學不斷增多,影響也不大。
普及教育可以將民間精英者網羅一空,不至於有能力的在民間怨恨作亂,曆朝曆代反賊作亂,沒有讀書人加入根本成不了氣候,就像李自成,現在身邊連個像樣的讀書人都沒有,隻能如同喪家之犬東躲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