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縣……”
趙成良想了想,跟著道:“榆樹溝確實從目前來看,並不具備建校的條件,他們村上學的孩子隻有十幾個。”
“你看……這個你上麵就沒有寫,怎麼,你覺得我不會考慮嗎?”
汪興國搖頭:“成良啊,有些事還是不能太主觀,太感性了……我聽說了,去榆樹溝處理張村和他們的矛盾,這個問題我明白,確實有難度,可建校也不能真的緩解這個問題吧?”
“是這樣的……”
趙成良笑了笑,道:“目前榆樹溝村的孩子上學問題很大,退休的張鳳祥老師,自己開著電動三輪送孩子,幾十裡路,這……這不安全,也給榆樹溝的群眾造成了很大的困惱。”
“校車呢?”汪興國問。
“道路不好走,校車隻能在幾裡地外,所以有一段還需要人接送,最主要的是這些校車因為榆樹溝路不好,沒人願意為了幾個孩子跑這麼遠……”趙成良無奈地搖頭。
“縣裡不是答應要給榆樹溝修路,這個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了嗎,急什麼,成良啊,乾工作我們也不能什麼都拍腦門,想乾就乾,對吧?”
汪興國帶著幾分說教地道:“年輕人有乾勁我支持,可不是什麼都一個乾字可以解決,群眾工作嘛,你有時候也要溝通說服。”()
點了點頭的趙成良,道:“我懂汪縣的意思,可現在榆樹溝的孩子上學難,其周邊的一些村屯,我也都大概的走了下,張村,還有其他的幾個村子都地處偏遠,所以上學都有難度,這麼算,人數就有幾百個孩子……”
“這麼多……哎,你說張村,那不是濱江鎮的嗎?你一個青峰鄉的跟著摻合什麼,管好自己的工作。”
汪興國擺出一副大家長的姿態說道。
“可……”
趙成良眉頭皺起:“我的汪縣啊,這濱江鎮也是我們江峰縣的不是……如果榆樹溝能建校,那麼周圍的村子也會被連帶解決這個就上學難得問題……另外,張村的孩子要是能來榆樹溝,是不是也解決了兩村不相往來的矛盾呢?”
“一廂情願!你這就是一廂情願啊!”
汪興國指了指他,跟著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在肚子上:“你知道張村和榆樹溝的問題存在多久了?你知道兩個村子彆說不同往來,就是兩個村子孩子都不能在一起玩嗎?這個你不知道……我跟你講,我當初也曾想處理這個問題,可最後……唉!你啊,還是太年輕,考慮問題太主觀了。”
話題似乎一下子就變得嚴肅起來,麵對汪興國的責備,趙成良低著頭,停頓了好一會,他笑著點頭:“對,也許是我對兩村的問題調查還不夠詳細……不過……”
抬起頭的趙成良,將話題轉移,道:“霞光文具生產基地啟動在即,這個可以解決幾千人的就業,不光是榆樹溝村,周邊的村子也能被帶動,我想……縣裡領導之所以把榆樹溝作為這個基地的所在地,也是考慮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嗯,這個倒是。”汪興國點頭。
“所以,榆樹溝村的村民將有很大一部在外打工的人,返鄉,進入文具生產基地上班,這也是我建校的原因之一……未來榆樹溝可能不是現在這個窮山溝,我相信,這次機會很可能帶動榆樹溝和附近村屯,到時候那些想著去城裡打工的人,都在家安居樂業了,誰還想著去外麵打拚,榆樹溝的未來可期啊!”